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二湘空间拍摄

不一样的视角看上海

冈身原是上海滩,此地土著亦辉煌

文/方益昉

作为近代史上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的上海,也是一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年四季,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一般而言,外地游客来访,通常直奔沪上外滩,或者浦东陆家嘴,那里保留着近代上海开埠史迹,铺展着当代改革开放的宏大视野,目的地没错。如欲了解并感受全面的,且有历史纵深的上海,则须从虹桥交通枢纽的西域,深入史前文化,那里才是上海的原始滩头。

岗身文明源自于先人最早食用鱼肉

生为本地原住民的笔者,也始终沉湎于这片被视作上海之根的原点,不能自拔。考察的启蒙阶段,宜选青浦博物馆和松江博物馆,那里常年布展馆藏珍品与学术详解,但现代化演绎的人造空间,并不足以容纳区域内的丰富文化与物质内涵。欲进一步一窥堂奥,则建议实地体验远古先人们的生存地标。

打开上海历史地理风貌图,西出虹桥有一片被标注为“冈身”的区域,经地下考古发掘,目前已被确认乃上海最早的成陆滩头。在近万年的岁月里,先后经历马家浜文化(约始自前7000年)、崧泽文化(约前5800-4900年)、良渚文化(约前5300-4300年)和马桥文化(约前3900-3200年)。源自此处的新石器时代出土证据,前后跨越三千年,文化沉积相互交叠,不妨称为上海人的远古根脉。直到今天,沪上沿用古味浓郁的地名,比如马桥竹冈,嘉定外冈,它们共同的地质依据,便是淤泥中富含海洋贝壳类沉淀。


图源网络

冈身地处海边,从人类营养学视角,暗示了新石器早期的马家浜人方便从事采集渔猎活动。当时源自海洋的食物包括贝壳类,富含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营养学研究表明,食物中动物蛋白摄入量升高,要比仅获得植物蛋白,更有利于骨骼与大脑发育生长,继而有益心智,推动文明进程。在现代科技考古学中,饮食来源与人体素质的逻辑关系已呈数据化体现。

英国学者彼得加斯(Peter Garnsey)经过十多年研究,建立了人类骨骼遗骸科学分析的实验平台,他整理出《希腊罗马世界的饥荒与食物供应:对风险与危机的应对》(1988)与《古典世界的食物与社会》(1999)等论文,通过假设和比较,推论研究成果,即人体骨组织的化学组成,与摄取食物的化学构成,存在对应关系,揭示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约2000块骸骨,涉及各类食物消费。

上述人群食谱中,海洋食物对陆地食物的比例,大致估算出鱼肉提供10%-40%的食物蛋白质,当地的波尔都斯人可能食用大量鱼肉。论文大胆推测,优质食物与营养成分,对于地中海地区的人类体质发育和人类文明萌芽,具有内在的人类学逻辑联系。我们不妨据此类推,江南的冈身族群,应该也发育出更加强壮聪慧的体魄,从而具备了文明演化的基本素质。


本文刊发于2024年12期《上海滩》

菘泽与良渚文化开始升起精神层面的曙光

考察华夏第一波技术文明,不难发现冈身周边区域,各处呈现的菘泽与良渚文化,开始升起精神层面的曙光。自移居此地居家装饰时,我有意筛选有关的原始刻符,演绎我爱我家的世俗生态。我请设计师与建造商,将选中的LOG融入墙面、地面和门面,聊表吾乃冈身原住民后裔的意思。

这幅原始图案1991 年面世,出自昆山赵陵山大墓的陶制圆形器,推测为陶罐残盖。这件不起眼的小家伙上,勾画着浅谈的刻划线条,遵循竹编、草编、麻编的基本规律,上下叠压,左右纠缠,环绕始终。在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陶器中,这类特征显著的装帧纹饰,称编织纹。而上述圆形残器传递的信息,比同期刻符更神秘,暗藏着更多有待诠释的密码。盖因出自高等级大墓,堪称王侯族徽。

从这帧无限循环的脉络中,我从解剖学视角,立足朴素生活场景,读出完整的卵生动物胃肠道。但各路学问大家更高深,历史学者基于生殖崇拜理论看见女阴器官;自然学者注重天人合一发现白蛇青龙;美学家抽象出无始无终、变化诡异的图案,类比后世推崇的太极图;哲学家则更形而上,将其环环相扣的内蕴逻辑,意念叠加,升华演绎至终极,认定它属于太极图的雏形,应称“源极图”。

与地中海文明衍生出古希腊科学曙光一样,沿海的冈身一带,出土玉雕、石器、陶艺及其附着的刻符,均已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重固镇福泉山遗址,这样玄乎与精美的王侯等级文明证据尤甚,只有衣食无忧的社会,收获这样的精神产品,才符合自然与历史的逻辑。

农业的起源于上海远古文明

良渚时代,农田环绕福泉山,如今出土的石器中就包括水稻耕种所需的关键工具石犁。也就是说,定居此处千年的先人,开始进入积极主动的人生层面。他们从向海洋讨生活,升级到引进农耕技术,从事为更加精巧,同时也更加辛劳的种植业。但是,傍着富饶的近海渔业,却转向高技术含量的农耕,良渚人是否面临现实困惑?这样就引出农业起源的理论探讨。

主流观点历来认为,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越自然供给的能力,食物狩猎采集机制才会转轨走向人工栽培和畜牧,以弥补物质的短缺。问题是,面对社会生活的逐步繁荣和精神需求的逐步提高,饮食用酒和祭祀用酒同时出现,在大量的酿酒和用酒需求中,供不应求的食物狩猎采集机制,是否可以承受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人口的压力与酿酒的需求中,哪样才是农耕社会起源的主导因素,即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到底起源何时?

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B. Hayden)提出与农业发展的人口压力理论相左的竞争宴享理论,农业可能起源于资源丰富且供应较为可靠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会因经济富裕而相对比较复杂,于是一些首领人物能够利用劳动力的控制,来驯养主要用于宴享的物种。驯养这些物种的劳动力投入比较高,比如驯养某种美食或研发大规模酿酒等,只有在复杂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才能产生。

在此之前,也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见解。比如美国考古学家索尔(C. Sauer)在1950年代初提出,农业不大会产生在受饥荒威胁的环境里,因为在饥谨阴影之下生活的人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来从事缓慢而悠闲的试验步骤,以及用人工选择来改良植物品种。只能在天然条件非常富饶的自然环境里,人们才能有相当大的余暇,来尝试这种无法预料收成的栽培实践。

早在1937年,我国历史学家周其昌先生也根据对甲骨文、钟鼎文和古文献的考证,认为远古时代人类的主要食物是肉类,农业的起源是为了酿酒,与上述竞争宴享理论不谋而合。这样看来,菘泽、良渚先民生逢其时,天然拥有作物改良、酿酒祭祀、慢工琢玉的外部条件与原创技术,精美的文化产品与该时期天然配套的历史产物,最终导致辉煌的良渚文明。


本文刊发于2024年12期《上海滩》目录

马桥先人退回森林的重要启示

大部分情况下,习惯性的历史预言应该是,朝着一往无前的美好前景,大踏步发展。前赴后继的勤劳先民,理应年复一年技术创新、文化更新,从学术上建构这样的社会模型,既励志又直白。然而,良渚晚期恰遇气候变暖,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内陆遭受海浸。先民离故土,避他乡,当人迹再度回到冈身,后世所见的已是文化蜕变与衰落,这便是马桥文化特征。相对良渚文化的精致,马桥文化割裂前缘,与良渚文明恍若隔世,甚至南辕北辙,来此定居者似乎亦判若两人。

考古出土证实,良渚晚期耗工费时的稀世玉器,细划精刻的陶器、象牙器等技术进步特征,马桥遗存均未呈现。马桥人更习惯使用粗陋的日常陶器,马桥刻符的形式结构和传达方式,比良渚时期更原始。加上稻作规模缩小,采集比重增加,也被视作马桥文化的退步指标。马桥的简陋炊具和日常饮食,粗放杂芜替代了细巧考究,良渚茁壮的农耕萌芽折断了,只好重启采集渔猎作息程式。也就是说,马桥不得不重新适应500年左右的复古生活,这倒让我从医学起源的专业视角出发,思考有关细节。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按圣贤叙史逻辑,马桥部落回归原始,当有不堪之饥饿、疾病,危及身心健康。马桥人居的环境倒转,为探究啥是健康生活,意外提供了活生生的反思模块。多食天然野果,少进鱼肉荤腥,到底会导致疾病,还是能唤醒人体潜能?

古人所谓“疾病毒伤”,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不治之症,仅算生理失调。在职业医生面世之前,部落人人懂自救,“神农乃始教民”的保健窍门,原属动物本能。比如,饮水疗法促进排毒;泥浆疗法治愈伤口;唾液疗法消炎杀菌;催吐疗法缓解肠胃;外敷疗法嚼草消炎;接骨疗法草泥固定,不一而足。当今前卫者极力推崇的极简主义生活,其实马桥人4000年前就实践了并做好了,且并未耽误其迈入先秦文明。

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变得难以对付,是农业昌盛之后的事情,与食物数量、种类和形式过于丰盛,乃至成为负担有关。上溯百万年前,原本最适合灵长类的是野生果实,其糖元和维生素等成分,可轻松维系体内新成代谢。自农耕以降,人类食谱改为草本类小麦、水稻、大麦为主,或者由转化草本的家禽畜肉构成。人类刚刚度过的几千个春秋,时时冲击着300万年形成的生理机制。或者说,欲望膨胀的人类,试图打破自然规律,人体却来不及适应,或不堪负担新资源,终致疾病缠身。

马桥案例重见天日,并非提倡退回森林,其历史意义重在警示当下的生活方式。人类学会用火,遂将难消化食材,可以咀嚼下咽,扩充了养分来源;人类追求烹饪,则渐离原生食材,不顾破坏天然微量活性因子。美妙口感促食欲,琼浆佳肴填满腹。照说,体内三羧酸循环所需的理论值,日取甜橙一枚能源足矣。多余的摄入,只得忙于血管添堵、细胞变异、甚至肿瘤恶化。

穿过紧挨沪青平公路的菘泽文化博物馆,不经意间就抵达大运河。思绪顺着往北蜿蜒的水流,数里之外便是旧青浦,至今还耸立着巍峨的青龙塔,也就是当年指点来往船舶的东方明珠,好一个唐宋版的北外滩啊。比起远古土著追求食物与精神的萌芽时代,冈身也是中古时代经营海内外经贸模式的起点。那可是距今2000年之间的另一个辉煌的时代啊!

作者简介

方益昉, 旅美学者MD PhD 历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外籍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奥斯勒健康人文与医学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领域聚焦社会医学、科学政治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等。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