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则帮佣补贴家用。即便生活拮据,父母仍在她 6 岁时送其进私塾读书。然而,命运弄人,9 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病倒,家庭失去经济来源,还背负了高额债务,董竹君不得不辍学。



13 岁那年,为了偿还债务,董竹君的父母无奈将她抵押到青楼,成为一名 “清倌人”,也就是只卖唱不卖身。

凭借天生丽质的容貌和楚楚动人的气质,即便不苟言笑,她也吸引了众多客人,很快成为青楼的 “头牌”。老鸨见她是棵摇钱树,多次怂恿她卖身,均被她严词拒绝 。

1914 年,董竹君结识了夏之时。彼时,夏之时因革命活动常来此地,他被董竹君的美丽与才情深深吸引,而董竹君也被夏之时的抱负和气质所打动,二人逐渐倾心。

不久后,夏之时的原配夫人因肺病离世,他向董竹君提出带她离开青楼。



董竹君心动不已,但她深知女性在婚姻中平等的重要性,于是向夏之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不做小老婆,要以正妻之礼相待;二是婚后送她去日本留学,让她有机会学习知识;三是回来后一起管家,夏之时管外面的事,她管家里的事。夏之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些条件 。

在夏之时的精心安排下,董竹君成功逃离了青楼。15 岁的她与夏之时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不久,他们便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活。

在日本,董竹君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努力补习日文,还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1917 年,董竹君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跟随夏之时回到了四川合江老家。然而,等待她的并非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一个封建守旧的大家庭。夏家的长辈们对董竹君这个出身青楼的儿媳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处处刁难她 。夏之时也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曾经的革命热情,整天沉迷于花鸟鱼虫、麻将大烟,对董竹君和家庭越来越冷漠。



面对这样的生活,董竹君感到无比压抑和失望,但她并没有选择沉沦。随后,她开始积极寻找创业的机会,希望能够在经济上实现独立。

1923 年,董竹君在成都东胜街创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她亲自设计厂房,购置织袜机,还聘请了专业的师傅来培训女工。织袜厂主要招收附近的贫苦女子,为她们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董竹君不仅关心女工们的工作,还关注她们的生活和成长,时常教导她们要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争取在经济上独立,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尊重 。在她的努力下,织袜厂的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



1926 年,董竹君又在隔街的桂花巷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她借鉴了国外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公司的车租较低,还承担车子的修理费、车夫的制服费,车夫生病、受伤,公司也会负担医药费。有时车夫付不出租车费,还可以减免或分期付清。这些措施深受车夫们的欢迎,大家都愿意拉 “飞鹰” 的车子,公司的生意十分兴隆 。

然而,好景不长。1929 年,四川局势急剧恶化,各路军阀混战,为了扩充势力,纷纷设立造币厂,导致币值大幅贬值,物价飞涨,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董竹君的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生意一落千丈。董竹君不得不关闭这两家公司和工厂。



回到四川后,夏之时不仅对董竹君的创业事业冷嘲热讽,还对她和孩子们动辄打骂,甚至提出要将儿子过继给他人,这让董竹君忍无可忍。

1929 年,董竹君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夏之时,回到了上海。然而,回到上海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既要照顾孩子,又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

为了生计,她尝试过各种生意,开办过纱管厂,却因时局动荡和经营不善,最终以失败告终。赔到后来,她甚至一度涉足赌场,企图靠赌博翻本,摆脱困境,但结果却是越陷越深。

就在董竹君陷入绝望之时,她的二叔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创业。在二叔的支持下,董竹君开始筹备开办纱管厂。她四处奔走,寻找投资,学习管理经验,为纱管厂的开办做着充分的准备。



就在董竹君几乎陷入绝境之时,一位名叫李嵩高的四川富商向她伸出了援手。李嵩高听闻了董竹君的经历,对她的坚韧和勇气深感钦佩,决定资助她两千元,帮助她东山再起。

1935 年 3 月 15 日,在上海法租界的华格臬路,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正式开业。开业初期,困难重重。没有营业执照,她就四处奔走,托关系、找门路,终于办好了执照。

凭借着独特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锦江川菜馆很快在上海滩崭露头角,生意日益兴隆。一时间,各界名流纷纷慕名而来,这里成为了上海滩的社交中心。

就连大名鼎鼎的卓别林到访上海时,都特意点名要品尝董竹君亲手烹制的香酥鸭,这让锦江川菜馆的名声更加响亮 。



随着生意的火爆,董竹君开始考虑扩建饭店。然而,在租界获得牌照谈何容易,这需要巨大的人脉和财力。

就在她为此发愁时,上海滩的三位大亨 —— 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也成为了锦江川菜馆的常客。有一次,杜月笙前来用餐,等了十分钟都没有排上座位,他顿时火冒三丈,要求店员把老板叫出来。

当他见到董竹君时,却被她的气质和谈吐所折服,不仅没有生气,还主动提出要投资帮助她开分店 。

经过深思熟虑,董竹君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杜月笙的投资 。



在杜月笙的帮助下,锦江川菜馆的分店顺利开业,生意蒸蒸日上,董竹君他们赚了不少钱。

1936 年初,董竹君趁着这个势头,又开办了锦江茶社。她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为茶社配置女服务员,这一做法在当时的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董竹君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不仅响应为战争捐款的号召,还在上海迈特赫斯特路的丽都花园开办了 “暑期锦江餐厅”,将盈利所得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战。

然而,随着战局的恶化,上海很快沦陷。董竹君意识到,留在上海已十分危险,为了保护自己和女儿们的安全,她毅然决定带着四个女儿流亡菲律宾。在异国他乡,她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董竹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努力适应着新的环境,艰难地维持着生活 。



在菲律宾期间,董竹君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战局和局势发展。

1945 年,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董竹君得知这个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带着女儿们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到上海后,董竹君发现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社在战乱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意也一落千丈。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迅速投入到了店铺的整顿和恢复工作中。她重新装修店面,招聘员工,改进菜品和服务,努力让锦江重新焕发生机 。

1951 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董竹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社合并为锦江饭店,并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 。



当年,董竹君离开时,没有带走儿子夏大明,一方面是因为夏大明被过继给了夏家大伯,她无权带走;另一方面,夏之时把儿子看得极重,也不可能允许她带走。这一别,便是 15 年。

夏大明在懵懂中,只知道妈妈和姐姐们突然消失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听信了夏家人的蛊惑,开始怨恨母亲,认为是母亲抛弃了自己 。

夏大明接受了老式教育,虽然天资聪颖,但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下,他的成绩始终平平,父亲夏之时也因沉迷于鸦片,对他的学习不管不顾。董竹君曾派人去看望夏大明,得到的回复却是儿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不愿回到母亲身边。后来,夏大明在高二时弃笔从戎,加入了青年远征军,前往缅甸驻守 。

在战争的岁月里,夏大明经历了生死考验,也逐渐成长。而董竹君始终牵挂着儿子,当她得知夏大明身处战争前线时,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动用自己的关系,将儿子调到了上海 。



15 年后,母子再次重逢,夏大明心中的怨恨在与母亲的相处中逐渐消散,他了解到了母亲当年的无奈和艰辛 。

此后,夏大明重新开始学习,在南通学院获得了农科学历。他受到母亲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与革命工作 。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北京农机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一直工作到 1983 年离休 。

晚年的夏大明,深入研究历史,搜集证据,为父亲平反,同时,他也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在母亲晚年给予她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陪伴。



1997 年,97 岁高龄的董竹君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临终前,她嘱咐家人在葬礼上播放《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这首歌承载着她与夏之时的回忆,也代表着她对那段感情的深深眷恋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