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做出口,占总产能20%以上,就能稳住业务盘子,从而实现在华战略的稳定。

文 /《汽车人》齐策仁

部分在华跨国车企,2024年的出口量有了明显增长。

这几年,在华跨国车企的市场份额持续受到中国品牌的挤压,2024年这种趋势仍在持续。据中汽协口径,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65.2%,较2023年上升9.2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下,一些跨国车企在中国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将中国产能视为出口基地,参与到全球产能调配体系当中。一开始这一进程是被迫的,避免产能放空引发的固投折旧摊销困难。但走着走着,这一业务做大了。2024年,至少有几家合资车企的出口量达到新高。

此举大大稳定了跨国车企在华团队的军心,不仅给上游供应链、品牌旗下研产团队,也给中方股东吃了定心丸。

出口量多的合资企业

如果按照出口绝对量来算,排名最高的是悦达起亚。悦达起亚2024年生产超过24万辆,销售24.8万辆,同比增长28.1%。起亚特意提及自己的增长率位于国内合资车企第一。

悦达起亚未提及包含了多少出口量,据《汽车人》估算,在17万辆到18万辆之间。我们取低限,保守认定为17万辆。即便如此,相对2023年出口量增长97.9%,近乎翻倍。

悦达起亚的出口量占据销量的68.5%,无论是绝对量、相对比例,悦达起亚都排在合资车企榜首。起亚也是唯一进入出口量前10的跨国品牌(不考虑特斯拉)。



2024年,福特中国(包含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的出口量为16.8万辆,绝对量略逊于悦达起亚,同比增长50%,占据总销量的40.5%。

福特中国的季度盈利从2023年三季度开始重建,这和福特中国的出口量大扩张进程是一致的。2023年福特中国出口11.2万辆,相对2022年增长3倍。福特计划到2027年,将中国出口量提升至每年30万辆。

上汽通用2024年出口量为7.3万辆(其中别克5.8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10.8%,主要车型集中于别克昂科威参数图片)和雪佛兰科帕奇

沃尔沃中国(主要是沃尔沃大庆工厂)2024年出口量为6.3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28.8%。而2023年沃尔沃中国的出口量未披露,《汽车人》估算不足2万辆。如此,虽然沃尔沃中国在2024年出口取得了非常高的相对增速,但绝对量排在上汽通用之后。



北京现代2024年销量20.4万辆,其中出口略超5万辆,出口比例为24.5%。而2023年北京现代出口量只有不到500辆,可以忽略不计。尝到甜头的北京现代,计划2025年出口目标8万-10万辆。即便国内销量不动,也能取得至少14%的增长,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而接下来是东风本田(2.2万辆)和大众安徽(1.5万辆),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都有零星出口,量比较小。

成本水位差是关键因素

这些合资车企当中,走得最远的是悦达起亚。不仅在于量的大小,而在于当前只有起亚明确提出,将盐城工厂打造为全球出口基地。6款车,面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8年12月到2024年底,6年时间累计出口发动机30万台以上。

为此,悦达起亚在2024年还对盐城工厂增投1.8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产线改造确实不多,却是当前合资车企中非常罕见增加旧产线固投的一个。

所有合资车企加大出口力度的浅显理由,就是利用闲置产能。这么做有个前提,就是国内整车生产成本,加上长短途物流和关税之后,仍然比目标国本地生产便宜20%(实际操作当中经常便宜40%)。这个比例越高,跨国车企以中国为基地做出口的积极性也越高。



这不是什么隐秘赛道,为什么不个个参与呢?可以看到,目前比较热衷于此事的,除了韩企就是美企。日企相对态度不那么积极。

沃尔沃虽然也是合资,但因为政策原因,属于“自己和自己”合资。特斯拉是独资,不受其他股东掣肘。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将上海产能纳入到全球产能分配体系当中,而且一度还供应了欧洲和中东几乎全部需求。

去年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欧盟对中国纯电车征收反补贴税。此事虽然仍在磋商,但加税可没拖延。这导致合资车企将新能源出口产品向插混调整。油混不是重点,因为竞争不过丰田为首的日企。

同一个跨国品牌旗下,中国生产的燃油车成本,与全球其他所有地方(包括该品牌的母国)形成水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反向出口必然发生,无论他们在华业务走高还是走低。现在看来,对于跨国车企来说,燃油车中外生产成本水位差,不一定总是最大的,但一定是最为稳定的。



一些非权威研究称,产能利用率75%是盈亏平衡线。在中国这条线对应的产能利用率可以更低,这也反映了中国的成本优势。而中国成本优势包括物料报价、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和质量控制,劳动力成本并非主要构成因素。墨西哥劳动力雇佣成本,只有中国同岗位平均成本的50%,但墨西哥同品牌的生产成本比中国高40%以上。

出口存在天花板的理由

真正的掣肘因素,并非是产能、供应链、中方股东和关税等,而是出口目标国内、与本地化产能捆绑的利益攸关方,包括当地政府、工会、NGO、目标国所属的区域贸易联盟内约束机制等。

原因很简单,只要不是需求大幅度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产能的理想状况是基本匹配的。如果需求大体稳定,进口量增加,就意味着本地生产收缩,这种此消彼长的进程深入,就会引发相关利益方反弹,进而游说政府和立法机构,寻求对整车进口采取阻挠措施。



欧美已经分析很多了,而土耳其、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只要是中国整车(不管是否为中国品牌)出口规模大的目标国,无不采取越来越多的限制措施。比较例外的是东盟国家和资源型国家,他们要么因为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FTA协议,要么对中国贸易顺差。

其实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不管有什么协议,想阻挠还是可以做到,只是政策成本问题,关键是这些国家有没有明确的国内产能保护对象。

凡此种种,都预示着同一个指向,即不管跨国车企采取何种激励措施,出口业务是存在天花板的。他们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起亚、福特、通用汽车的共同做法,就是稀释单一市场出口量,像撒胡椒面那样,寻求出口目标的多样化。这样增加了物流和管理成本,但好处就是给当地产能带来的冲击痛苦比较小。

大多数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即便做了出口业务,也倾向于将这一新业务视为战术性的,即能够短暂调配产能,压降中国业务成本,未将其作为中长期战略。这里面韩企是例外,起亚和现代都有长期化意图(虽然现在北京现代出口量比悦达起亚小得多)。福特和通用汽车也可能有这个倾向,但尚未明牌。



由此可见,战术和战略安排并非泾渭分明,尝试得手就可能演变成大举进攻。在华跨国车企迄今尚未走出基本盘缩窄的通道,如果不想放弃这个战略级市场,就需要追加投入和改变策略。

在华产能做出口,占总产能20%以上,就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稳住业务盘子,为此后的改变争取足够的时间。中方股东看到产能利用率走高,就明白跨国车企在中国持续发展的宣示是认真的。

战略从来不靠说出来取信于人,而是依靠实际行动。从这一点看,只要持续做出口业务,哪怕不扩张,也实现了在华战略稳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