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赵海斌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从“小切口”上精准发力,在“补短板”上持续用力,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01

培优新品种,聚力研发“育”芯片

宝鸡市坚持把种业创新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加大新优品种培育、引进、推广、应用,夯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强粮油品种培育。聚焦粮油作物单产能力提升,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个,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4.8万亩,选育粮油作物新优品种32个,其中秦农168、秦麦851等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宝豆10号”亩均单产294.2公斤,创全省最高纪录。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

加速苹果优品更新。聚焦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错位发展,推动不同色系、果形、口感等多元化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左右,支持老旧低效果园改造,全市开展苹果品种换优11.8万亩,秦脆、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面积达22万亩,占比39%,成为全省品种更新领头羊。

加大奶山羊良种引进。聚焦补齐奶山羊良种供应不足短板,先后12批次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引进奶山羊良种9300余只,进口冻精细管2万枚,组建了全省最大的进口良种奶山羊核心群和全国最大的良种莎能奶山羊繁育基地,带动全市每年向社会供应优质种羊4万只以上,有力支撑了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生物育种创新。聚焦现代种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生物育种实验室,并成功加入全国农作物小孢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宝鸡市生物育种实验室已开展了玉米、番茄抗病分子标记鉴定和甘薯茎尖诱导组培等试验研究,积极向生物育种领域迈进,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


科研人员在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级生物育种实验室里,开展秦薯5号甘薯脱毒苗生长情况调查。

02

攻克新技术,破解难题“提”质效

宝鸡市坚持把技术革新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每年开展10项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着力攻克猕猴桃“即食”技术。针对猕猴桃“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及”这一行业难题,宝鸡市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指导眉县成立陕西省首家“即食”猕猴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通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试验,总结出“即食”猕猴桃栽培技术规范和催熟技术规范,制定了“即食”猕猴桃标识管理办法、使用方案,为攻克国产猕猴桃“即食”性难题提供“宝鸡方案”。全市建成猕猴桃“即食”库60个,“即食”猕猴桃产量接近全市猕猴桃总产的10%,引领产业发展步入新赛道。

着力突破擀面皮熟化和发酵技术。针对擀面皮产能不足问题,宝鸡市充分发挥擀面皮行业协会作用,引导擀面皮生产企业协同攻关,开发出擀面皮熟化专利技术,使擀面皮的产能翻番,变传统手工制作为工业化生产。同时,将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理念相结合,创新推出发酵专利技术,保证了擀面皮的口味正宗地道。全市擀面皮单日产能从2022年的50万份,增长到目前的200万份,依靠科学技术把地方小吃发展成支柱产业,真正让擀面皮成为宝鸡的一张亮丽名片。

着力攻关蔬菜漂浮育苗技术。针对根肿病重发导致蔬菜规模产量下降的实际,宝鸡市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太白国家蔬菜试验示范站,经过专家团队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轮、种、育、土、肥、管、防”七个环节的蔬菜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特别是持续推广蔬菜漂浮育苗技术,突破了根肿病防治的技术瓶颈。目前,太白县蔬菜根肿病发生面积由最高时的近万亩下降到400亩左右,平均病株率由87.3%降到11.5%,防治成本降低52%,有力保障了全市“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03

升级新装备,智能农机“促”发展

宝鸡市坚持把装备更新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探索建立无人农场。紧盯国内外智能农机发展趋势,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军教授团队合作,示范推广北斗卫星导航辅助驾驶拖拉机、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在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建成西北地区首个无人农场,实现了小麦和玉米耕种收储运全流程无人化生产作业。相较于传统作业方式,无人农场平均效率提高20%、农机装备利用率提高3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

全域推广“嘟嘟农机”。着眼农忙时节农机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机进行信息化改造,建成并全市推广“嘟嘟农机”服务平台。通过农户线上下单、平台就近派单、农机手线上接单,实现了粮食从播种、施肥、收割、秸秆处理、深耕整地等一键预约服务,有效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目前“嘟嘟农机”平台累计完成订单2.26万单,服务作业面积超过150万亩次,成为农田作业的“好帮手”、农机作业服务的“好管家”。

强化果园防霜冻预警。针对全市果园霜冻频发重发实际,研发建成果园霜冻预警平台,安装果园机械化防霜冻智能预警终端198个,引进推广果园智能防霜冻烟雾发生器420套、防霜机和防冻机8台套、手持式弥雾机26台套,极大提升了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缓解了果园防灾减灾劳动力不足问题。

04

探索新模式,集成要素“增”效益

宝鸡市坚持把模式创新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整合资源要素,市县合力攻关,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集成技术模式提产能。聚焦粮食产能提升,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增密度“5335”集成技术,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协同,全市建成“吨粮镇”5个、“吨粮村”10个,在全省率先突破“吨半田”,示范带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聚焦果业提质增效,创新推行苹果“三改三减四提升”、猕猴桃“四改五提升”集成技术,全市建成省级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16个,猕猴桃“四改五提升”示范园38个,效益较一般果园提升10%左右,引领新一轮果业革命。聚焦奶山羊单产提升,连续三年在陇县、千阳县示范推广饲草种植、良种繁育、全日粮饲喂、羔羊育成、规范挤奶、疫病防治等6项集成技术,全市羔羊出生成活率达到96%以上,日均单产提高0.5千克左右,奶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深化校地合作增动能。宝鸡市加强与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技合作,市财政每年列支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宝鸡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8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增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依托市区科技合作,全市创建“科技小院”2个,推广新优技术74项,引进新优品种169个,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宝鸡的转化应用,为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注重“新农人”引领强示范。支持在外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新农人”回乡创业、回村任职,依托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速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全市培育引进45岁以下“新农人”73285名,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农民张凌云、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林熙等一批先进典型。其中6250名“新农人”领办企业、合作社9375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180万亩,吸纳带动5万余人就近就地就业;376名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农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50个,推介发布主推技术415项。“新农人”已经成为全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创新服务载体促落地。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中转站作用,组建宝鸡蔬菜、瑞果等4个产业服务联盟,探索成立眉县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带动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市财政安排11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成粮食区域农事服务中心16个、果业区域服务中心6个、奶山羊综合服务中心2个,推动重点产业全覆盖、各类主体全参与、开展服务全流程。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39个,数量累计达到580个,服务面积150万亩,全方位提高面向小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可及性以及供给效率,加速农业劳动资料从“旧”到“新”的转化。

下一步,宝鸡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