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记者从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资阳市出台10条措施,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让中小学活力课堂升级,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措施分别是——
严格落实体育课时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节体育与健康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
确保体育教学质量。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掌握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通过设立体育“荣誉榜”“纪录榜”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激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的热情。
学生们感受“微运动”带来的快乐。
因地制宜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间休息时,应督促学生离开教室,进行远眺或自由活动,严禁教师拖堂和提前上课行为。鼓励师生设计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微运动”,因地制宜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育游戏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高中阶段学生,要在课后统筹安排学生参加不低于1小时体育锻炼。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和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每年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家长通报,提出体育锻炼建议。
建立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健全完善“班—校—县—市”四级竞赛体系,各校每年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校内体育比赛,举办以田径项目、本校特色项目为主的校运会和足球、篮球、排球校园联赛,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1项(次)校级及以上体育项目;全面普及田径基础项目,600人以上学校必须成立校队,校、县(区)、市三级须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各县(区)每年举办不少于3项单项体育赛事活动,市教育和体育局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校园“三大球”总决赛等体育竞赛项目,将青少年组别赛事纳入每四年举办一次的资阳市综合性运动会。
多渠道解决体育师资问题。强化体育教师配备,重点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和培训,着力解决因体育课时增加而导致的体育教师配备不足问题,坚持体育专业教师专职专用。鼓励采取专项公招、体育教师“走教”、富余学科教师“转岗”、文化学科教师兼职、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引进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购买专业体育机构服务等方式,统筹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深化体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体育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加强专业体育教师结对指导,确保体育课教学质量。担任文化学科的兼职体育教师,原则上不兼任本班体育课程教学。
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好学校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经费,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加大体育活动配套设施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体育活动更衣室、饮水间、训练房、风雨操场等体育课配套设施。
学生在操场上开展体育运动。
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新建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体育场地,提高校内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配足配齐各项体育设施设备器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活动场地,整合学校空间资源,积极挖潜扩容,利用走廊、校园“边角”打造“微操场”,妥善布置常用体育器材,便于学生随时取用进行锻炼。鼓励学校加强与周边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公共文体设施的合作共享,拓展学校体育活动空间。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寒暑假向学生及家长开放。
守好体育活动安全底线。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落实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落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安全防范措施,做好特异体质、特定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等类型学生筛查,加强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器材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鼓励体育工作试点和创新。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体育工作,推行“课间15分钟”改革试点示范。遴选推广一批在落实体育课、课间改革、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设施利用、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等方面精品案例。打造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三大球”运动纵深发展,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开展1项以上体育特色项目、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体育工作督导考核。将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纳入学校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各学校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检查、交叉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申报体育等各类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以及学校和学校领导当年评优评先等的重要参考。
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举措。同时,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已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全媒体记者 胡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