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必修内容;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日前,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全力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建设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客观来看,“体育八条”的推出,旨在扎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相关要求,同时结合北京的市情、校情和学情,从理念升级、师资配备、管理效能等多重角度,提出切实有效、具体而微的行动指导,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虚到实,既观照整体又兼顾个人,真正让广大中小学生跑出去、动起来,健体又强心,流汗的同时享受体育本身的乐趣。
不止于体育课堂的专业审视,“体育八条”还力求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一方面,强调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整合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体检数据,经过不断分析、比对,以高科技手段精准补足学生体质短板,从整体上提升中小学生的身心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在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如定期安排体育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等,让学校的体育课成为人人参与的大课堂,让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成为全社会关心的大事要事。
的确,学校体育只有走向日常化、全员化、特色化、协同化,才能从“有名无实”进阶到名副其实,乃至让一些运动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赛”“三大球”“冠军进校园”等活动成为常态,体育课才能变得丰富多彩、深得人心,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育人能量;只有家校社从源头上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拓展体育课堂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了心仪的选项,才能更好地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正如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所言,“学校体育最重要的属性就是面向人人、惠及人人,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有了硬件的基础、理念的更新、软件的升级,以及良好氛围的营造,体育课达到出汗的效果,实现育人的初衷,自是水到渠成。
“无体育不教育”。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升专注程度,改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于学业较为繁重的中学生而言,体育更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课含金量高、可选项多,富有趣味性、专业性、多样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爱上运动、亲近体育,借体育达致身心和谐的生命状态,以乐观向上、奋勇拼搏的态度成就出彩的人生。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工程,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秉承以体育人的初衷,北京市“体育八条”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增加体育的趣味性,体育课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求”,在学校体育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可以想见,当体育课回归肆意奔跑、痛快流汗的常态,体育从一门课程转变为中小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内在的无限动能,当下的年轻一代终将成长为未来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贵勇
编辑:韩冲
校对: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