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当江南还沉浸在烟雨朦胧中时,西北大地上却升腾起千万簇跃动的火焰。这一天,宁夏、甘肃、陕西等地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门前燃起篝火,男女老少高喊着“燎疳燎百病”,从火堆上一跃而过。火光中飘散的不仅是秸秆的焦香,更升腾着农耕民族对健康的千年祈愿。而与火共舞的“燎疳节”,还藏着剪纸小人的神秘仪式、五道餐桌上的吉祥密码,共同编织出一幅祛病纳吉的民俗画卷。


一、火与纸的交响:燎疳节的千年传承

“正月二十三,燎疳燎得心安然”——这句西北民谚揭示了燎疳节的核心意义:以火祛病。汉代《风俗通义》记载,古人以“燎祭”焚烧疫鬼,而《齐民要术》中更明确提到:“正月尽,聚薪燎之以辟邪气。”至唐宋时期,燎疳节已发展为全民参与的祛病仪式,陆游诗中“燎火明村巷,儿童戏夜天”的场景,恰似今日西北乡村的写照。


燎疳三步骤

聚财火

柴草需向村外野地拾取,忌用自家存柴,寓意“广纳八方财气”。

跨火祛病

从火堆上跨越时,孩童喊“燎干腿”,老人念“燎眼明”,孕妇则默祷“燎胎安”。

看火占卜

待火灭后,观察灰烬形状——若现麦穗纹则预示丰收,形似元宝则兆示财运。


跳干人:纸片上的驱晦智慧

正月二十二夜,陇东人家会用黄纸剪72个“病疳小人”,白纸扎36个“穷鬼”,悬挂于门楣。次日清晨以朱砂点眼、小米喂口,待其“饱食”后投入火堆。宁夏海原一带更讲究:焚烧前需将纸人倒置,念咒“穷鬼倒,福星到”,将“以形克形”的巫术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五色五味:餐桌上的祛病密码

燎疳节的餐桌上,五道特色菜肴将食疗智慧与象征艺术完美融合:

1. 红汤臊子面——赤焰消灾

陕西岐山人家必食的“火龙面”:

汤底以辣椒红油调色,象征燎疳烈火

配菜讲究“五行俱全”:黄花(木)、木耳(水)、胡萝卜(火)、豆腐(土)、鸡蛋(金)

面条煮七分熟,寓意“灾病消三分”


2. 金圈油饼——火轮护身

甘肃庆阳的“燎疳饼”:

面坯擀成圆环状,模仿火圈形状

油炸至金黄时撒孜然粉,称“撒火星”

孩童佩戴于颈项片刻再食,取“火神护体”之意


3. 五豆粥——五方净土

宁夏中卫的“祛疳粥”:

黄豆(镇肝)、绿豆(清肺)、黑豆(补肾)、红豆(养心)、芸豆(健脾)

熬煮时加入桃木枝,增强驱邪效力

每人必食五勺,对应“五毒不侵”


4. 蒜泥羊肉——阳刚辟邪

陕北横山的“燎疳肉”:

取公山羊肉,属纯阳之物

拌入生蒜泥,激发辛辣驱寒之效

食前用肉片在火堆上虚燎三下,称“借火气”


5. 枣山馍——福山压祟

山西吕梁的“镇宅馍”:

发面塑成山形,嵌99颗红枣

蒸制时盖红布,吸收柴火阳气

留至二月二龙抬头再食尽,保半年安康


三、禁忌与变异:现代社会的传承新解

传统禁忌在当代衍生出环保新意:

禁伐生柴

改为焚烧废旧春联、秸秆压缩块

禁童独燎

宁夏吴忠推出“亲子火把”,父母孩子共持安全火炬

禁灰乱撒

甘肃平凉将火灰制成“燎疳肥”,回归农田生态链

年轻一代的创意改造:

西安白领圈流行“电子燎疳”——手机投影火焰动画,虚拟跨火

兰州高校食堂推出“燎疳套餐”,五道菜用甜菜根、枸杞等调色

直播平台兴起“云燎疳”,网友通过AR技术共燃虚拟篝火


四、从驱疫到治愈:燎疳节的心理疗愈价值

在陇东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将燎疳仪式引入心理治疗:

焦虑症患者书写烦恼于纸片,投入特制“疗疳炉”

抑郁症群体集体制作“希望之火”拼贴画

民俗学者发现,跨火动作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确有减压之效

正如庆阳老中医王德荣所言:“古人燎的是疫鬼,今人烧的是心魔。那团火从未熄灭,只是换了种燃烧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