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

银川市召开

《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

新闻发布会


详细介绍《规划》内容

以及银川市的发展定位

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支撑

根据国务院批复,银川市城市性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本次规划的目标愿景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

在生态方面

银川市落实自治区“一河三山”生态空间格局,依托贺兰山、白芨滩两大生态屏障,构建黄河生态保护带,打造贺兰山山前、典农河、北郊、南郊等9条生态廊道,保护三丁湖、罗家湖、鸣翠湖等重要湿地湖泊生态节点,稳固“两屏一带九廊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着力提升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系统功能。

在产业方面

《规划》提出聚焦“三都五基地”,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及其他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重点支持工程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连片开发建设,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探索多方式供地、土地用途兼容和空间复合利用等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土地要素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名录,优先保障优质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在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方面

《规划》明确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优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空间布局,构建优质均衡、便捷可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通过功能复合、设施共享、更新改造和规划统筹等方式,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保障。规划到2035年,人均公共服务设施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规划》系统布局蓝绿开敞空间,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强化公园绿地用地保障,加强望山、拥河、临渠、环湖的特色空间,着力塑造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塞上湖城、绿色宜居”的城市特色。

在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方面

《规划》提出依托鼓楼—玉皇阁、承天寺塔历史文化街区、意志巷等特色街巷及相关主题展示活动,形成多元文化体验游线和市井文化感知游线。持续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银川市将按照《规划》,持续推动历史城区与现代街区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使文化旅游成为城市新名片,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此外

《规划》还提出

强化银川市首府地位

和宁夏沿黄城市群龙头作用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成为引领全区开放发展的核心引擎

《规划》站在全国大局,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全面落实国家战略,衔接连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融入黄河沿线综合交通体系,落实全区“一核一极一心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要求,强化银川空港和国际陆港枢纽能级,建设铁路口岸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性综合货运枢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打造引领全区开放发展的主战场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规划》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形成支撑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标,从“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和“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大产业功能发力,增强银川对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保障能力。通过落实自治区“一带三区”总体格局,强化银川区域引领作用,协同石嘴山、吴忠、宁东共建紧密联系的1小时生活圈,辐射周边地区建设优势互补的2小时经济圈,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人口和经济高效集聚,发挥银川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和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作用。

记者:李鲲鹏

转自:银川发布

编辑:王瑜婧

审核:申亮

监制:孙磊

近日热点短视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