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法院黑竹沟人民法庭,辖黑竹沟镇、大堡镇、金岩乡和勒乌乡,辖区内彝族群众人口众多,占比约90%。当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成为影响老百姓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为此,峨边县法院创新打造、完善推广“火塘”司法品牌,借力“火塘”这一凝聚着彝族群众情感与文化的精神象征,通过党建服务、双语普法、双语审判、双语调解等多种形式,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之音。
近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一起彝族群众的离婚纠纷案件在黑竹沟法庭开庭审理,从法庭里,到火塘边,从庭审现场,到温情调解,从积怨难消,到好聚好散,温暖的篝火见证下黑竹沟法庭又一次为群众化解恩怨纾困解难。
原告双日某某、被告吉黑某某是大堡镇一对年轻的彝族夫妻。2021年,双方经相亲认识。2022年,吉黑某某向双日某某给付彩礼27万元,双方按照当地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并登记结婚。婚后,二人育有一女。
双方婚前缺乏了解,婚后常为生活琐事闹矛盾,未能真正建立夫妻感情。2025年2月,双日某某诉至黑竹沟法庭,要求解除双方婚姻关系。
考虑到当事人均为彝族,黑竹沟法庭“维克达解”双语审判团队以彝汉双语审理了这起纠纷。庭审中,合议庭认真听取了双方当事人意见,发现二人均有离婚意愿,对案件事实并无争议,只是就彩礼退还金额和子女抚养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按照“火塘”调解运行机制,合议庭决定采用“火塘”调解,帮助二人协商问题、化解矛盾。
火塘亭中,在当事人熟悉的火塘边,让温暖的火塘驱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冰冷气氛,由当事人信任的“火塘”调解员“德古”参与“火塘”调解,双语法官适时释法明理。
现场燃起篝火,双方当事人带着家族成员围火而坐。伴随着哔剥作响的火焰声,“火塘”调解员聚焦原被告双方矛盾焦点,从本地风俗习惯,家族宗亲协商结果等方面提出建议,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双语法官结合双方共同生活时间、养育子女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情况,用彝语为二人释法明理、分析利弊,逐步拉近了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
最终,双方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彩礼退还等方面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这段关系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在火塘的见证下,原告当庭兑付协议款项,让这起离婚纠纷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无论婚姻关系如何变化,你们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和权利。”调解结束后,黑竹沟法庭干警向两位当事人发出彝汉双语版《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提醒二人及时关注子女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避免离婚纠纷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利影响。
该案是黑竹沟法庭主动运用“火塘”调解,促进法律与习俗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火塘”调解机制运行以来,黑竹沟法庭成功调解案件89件。下一步,黑竹沟法庭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火塘”司法品牌提档升级,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尹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