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四,作为春节尾声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农耕文化中“填仓纳福”的深厚寓意。这一天,民间称为“小填仓节”,与正月二十的“大填仓节”相呼应,共同寄托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充盈的美好愿景。此时虽已入春,但年味未散,各地仍延续着祈福丰收、驱邪避灾的传统习俗。例如,北方有“打粮囤”之俗,用草木灰在院中画圈象征粮仓,并撒五谷杂粮,寓意“颗粒归仓”;广东地区则盛行“迎姑婆”,纪念曾拯救百姓的“法妙仙母”,祈求风调雨顺。这些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凝聚了先民对生活的智慧与期盼。
一、正月二十四的饮食传统:3种必吃食物
传统节日往往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正月二十四的餐桌上,三种食物尤为关键,既饱含吉祥寓意,也顺应农时需求。
1. 煎糕(撑腰糕)
江南一带的“煎糕”是这一天的特色美食,又称“撑腰糕”。据传,用隔年臧糕切片油煎,食用后可强健腰身,耐得劳作,故而得名。其金黄酥脆的外表,象征生活富足;内里软糯,寓意身体康健。制作时,常选用黄米面或糯米面蒸制后煎至两面焦香,佐以豆沙或红糖,既为节日增添甜蜜,也传递了“腰板硬朗、家业稳固”的祈愿。
2. 稻米干饭
北方地区有“填仓填仓,干饭鱼汤”的民谚。正月二十四需煮稻米干饭,颗粒分明的米饭象征粮仓充实、生活无忧。部分地区还会加入杂粮,如三色藜麦,既丰富口感,又暗合“五谷丰登”之兆。这一习俗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感恩自然的馈赠。
3. 鱼汤
鱼汤是填仓节的另一主角,尤以鲫鱼汤为佳。因“鲫”谐音“吉”,“鱼”谐音“余”,喝鱼汤寓意“吉庆有余”。民间传说,此日为“老鼠娶亲”之日,人们将鱼骨留给猫食,以驱鼠护粮,确保仓廪安全。牛尾鱼山药汤是经典做法,奶白的汤汁融合山药的绵密,既滋补养生,又呼应了“仓实人和”的主题。
二、正月二十四的饮食禁忌:1种需避忌的食物
传统习俗中,饮食禁忌与祈福同样重要。正月二十四需特别注意“不吃稀饭”。稀饭质地稀薄,古人认为其象征“仓廪空虚”,与填仓节“充实粮仓”的寓意相悖。因此,家家户户以干饭为主食,避免稀粥上桌,以此祈愿新的一年仓满廪实、家业稳固。这一禁忌虽无科学依据,却深刻反映了农耕社会对粮食的珍视与敬畏。
正月二十四的饮食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的顺应,更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吃煎糕、稻米饭、鱼汤,是对健康与富足的追求;避食稀饭,则是对“满则溢,虚则亏”的朴素辩证。这些传统虽历经岁月,却仍能启迪现代人:珍惜资源、敬畏自然、注重家庭和睦。正如“打粮囤”用草木灰画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而“迎姑婆”的仪式,则是对互助精神的传承。
正月二十四的“3吃、1不吃”,是农耕文明的缩影,也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必拘泥于旧俗,但其中蕴含的感恩之心、节俭之德、和谐之道,仍值得代代相传。愿我们在品味传统美食的同时,亦能铭记先人的智慧,让五谷丰登的祈愿,化作脚下耕耘的力量,共筑年景更好的未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