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小肠梗阻,多方求医无法明确病因,接受多种西医、中医疗法却收效甚微,其间数度消化道出血,两次进入ICU……一年多来的痛苦令77岁的陈老伯身心俱疲。去年,他再次因肠梗阻就医,收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病房,由于病情复杂危重,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住院期间,以床位医生王铮为代表的多学科医务人员联合会诊、联手救治,一面探究病因、综合施策、精准治疗,一面给予深厚人文关怀,让患者重拾信心。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出院之际,患者将心中的感激与感佩化作笔下的真挚文字。




陈老伯的疾病始自2023年底,一向身体健康、并无慢性病史的他突然莫名消瘦,与之相伴的还有腹胀、胃口差、消化不良。起初他并未太在意,没想到病情急转直下,突发小肠梗阻。

他即刻去家附近的一家医院就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医生建议先行内科保守治疗,若梗阻无法消除再考虑手术。所幸内科手段奏效,小肠梗阻警报暂时解除。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陈老伯反复小肠梗阻,辗转沪上多家医院,消化内镜、各类医学影像以及实验室检查做了个遍,始终无法明确病因。每次发生梗阻只能对症治疗,虽一时起效,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复发,他内心越来越焦躁,甚至听不进医生的话,治疗依从性较差。

2024年,小肠梗阻再次发生,陈老伯来到上海十院胃肠外科就诊。“久病成医”的他对这次住院治疗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求能暂时解决问题,因此对医嘱“选择性接受”。

在每天目睹床位医生王铮对患者的关心、耐心与爱心后,陈老伯焦躁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他不辞辛劳且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每天两次来病房巡视患者病情,往往是夜深他刚从手术台下来就直奔病房,像亲人般了解病情进展。”

从陌生、抵触到逐渐了解,再到为之感动,王铮医生以医者仁心赢得了陈老伯的理解与尊重,这为优化治疗方案奠定了医患共识的基础。

除了从本专业角度探究病因、寻求治疗之道,王医生还邀请消化内科、功能肠道外科、腹部疑难外科等兄弟科室联合会诊、共商对策。通过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最终发现困扰陈老伯一年之久的是“小肠弥漫性溃疡伴鱼鳞状增生”。这是一种炎症性小肠疾病,与免疫系统机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血液科也加入联合会诊,共同制订综合干预方案。

疾病终于明确了,也就有了正确的治疗方向,内镜中心介入止血、功能肠道外科实施肠菌移植、腹部疑难外科提供应急处置、血液科优化免疫治疗方案……经过两个多月联合治疗,去年年底,陈老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显著改善,迎来出院的好日子。

回首这次本不抱希望却峰回路转的治疗经历,陈老伯感触良多——“这次负责我住院期间(治疗)的王铮医生团队,是我就医以来所经历过的最优秀的一支团队……前方已有优秀医者,后来者更可畏,王铮医生凭借他熠熠生辉的医者品质,已将信赖根植于患者心中,也必将惠及更多病患。”

随着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作为一流大学附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前来上海十院就医的疑难复杂危重患者日益增多。一方面对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呼唤更深入的医患沟通、更深厚的人文关怀。唯有医患间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先进医疗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记者:罗欣悦

编辑: 陈攻

资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