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何大海和妻子在北京花了3万买了一栋房,没想到在十七年后,这栋房子增值到了一千多万。
本以为是何大海占了大便宜,可这个卖房的人居然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在面对这一千多万元的巨额拆迁款,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上了法庭。
最终是谁拥有了这笔巨额拆迁款?
首次争端
2001年何大海的儿子意外失聪,而四川医疗有限,为给孩子治病,他咬咬牙卖掉承载家族记忆的宅基地,又向亲友借钱,凑齐3万元,带着妻儿奔赴北京。
到北京后,繁华都市的高房价让他们却步,一番寻觅,他们将目光投向周边农村。
得知顺义区柳各庄村的于泊以3万元出售一套房子,何大海夫妻赶忙去看。
那是村边的破旧小平房,墙壁斑驳、地也不平,但530平的面积很诱人。
于泊称儿子在市区买了新房,自己要搬过去,所以卖房。何大海夫妻当即签协议交钱,于泊也承诺不再干涉。
何大海一家在北京生活的这几年,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了希望。他们四处为儿子寻医问药,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医院。
何大海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只为了能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然而,平静的生活终有一天被打破。
2010年,于泊偶然得知自己曾经卖掉的房子所在的区域即将面临拆迁,而且拆迁款相当可观。
这个消息让于泊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他开始后悔当初以那么低的价格卖掉了房子。看着自己如今居住的狭小空间,于泊心中的贪念愈发强烈。
于是,于泊找到了何大海,提出想要以3万元的价格把房子买回来。
“老何啊,你看你这几年也住得安稳,我现在把当初的3万块钱退给你,就当这几年你白住了,这房子我还是得收回来。”
何大海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当初可是签了协议的,你怎么能说反悔就反悔呢?这房子我是不会卖的。”
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互不相让。于泊见何大海态度坚决,便咨询了律师。
律师告诉他,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经济,由村委会或者当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不能私下买卖。
于泊觉得自己找到了法律依据,心中有了底气,便一纸诉状将何大海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于泊拿着当年的宅基地证,声称房子的所有权归自己所有。
何大海则拿出了房屋买卖协议,称自己已经支付了房款,并且在这里居住多年,房子理应归自己。
法官经过审理,最终依据法律规定,判定购房协议无效,房子的主人仍然是于泊,但于泊需要按照当时的房价,补偿何大海80万元。
于泊听到这个判决结果,心中十分纠结。他手头根本拿不出80万元,而且房子还不确定什么时候会拆,如果现在支付了这笔钱,万一房子不拆了,那岂不是亏大了。
思来想去,于泊决定放弃索要房子,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二次争端
时间来到2018年。
何大海一家居住的房子所在区域正式确定要进行拆迁,根据相关的拆迁补偿方案,这套530平的宅基地将获得1135万元的巨额补偿款。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将于泊和何大海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纷争之中。
于泊得知拆迁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他心想,这么一大笔拆迁款,就这么白白地让给何大海,实在是心有不甘。
于是,他再次找到了何大海,态度强硬地要求何大海归还房子。何大海看着眼前这个出尔反尔的于泊,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这房子我住了这么多年,为了给儿子治病,我们一家人吃了多少苦,你现在说要就要回去,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双方再次陷入了僵持状态。于泊不甘心就此罢休,他觉得自己有当年的法院判决和宅基地证作为依据,一定能够要回房子和拆迁款。
于是,他再次起诉了何大海。何大海一家也深知,这笔拆迁款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改变他们一家命运的机会,所以他们坚决不会轻易放弃。
何大海一家这些年为了儿子的病,四处奔波,生活十分拮据。
如今,好不容易盼到了拆迁,他们原本计划着用这笔拆迁款给儿子做更好的治疗,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而于泊的再次出现,让他们的希望瞬间变得渺茫。
何大海的妻子整日以泪洗面,何大海也整天愁眉不展,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调解之路
这场纠纷引起了当地住建委的关注,他们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在调解现场,于泊拿着宅基地证和之前的法院判决,理直气壮地说。
“这房子本来就是我的,拆迁款也应该全部归我所有。何大海,你只是一个租客,现在我要收回房子,你必须得搬走。”
“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你当初卖房子的时候可是答应得好好的,现在看到拆迁款多了,就想反悔,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调解一次次陷入僵局。
住建委的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劝说,但都无济于事。后来,这件事情甚至惊动了电视台。
电视台决定组织一场特别的调解节目,邀请了律师、媒体评论员等专业人士,希望能够通过公开调解的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
在节目现场,于泊和何大海再次各陈诉求。于泊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拆迁款应该全部归自己。
何大海则表示,自己作为房屋的实际居住人,为房子付出了很多,拆迁款应该归自己所有。
双方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何大海的妻子在节目中痛哭流涕,诉说着这些年一家人的艰辛和不易。她的哭声让在场的很多人都为之动容。
律师和媒体评论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律师指出,虽然购房协议无效,但根据新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何大海作为实际居住人,也应该享有一定的权益。
媒体评论员则呼吁双方要冷静下来,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裁决反转
在调解过程中,住建委依据相关政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裁决。
他们认定何大海作为实际居住人,是棚户区改造的主要受益对象,倾向于将拆迁款判予何大海。
这个裁决让于泊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他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于泊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开始寻找各种理由来反驳住建委的裁决。他以何大海非本地户口为由,质疑何大海领取拆迁款的资格。
“何大海一家是外地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领取我们村子的拆迁款。这拆迁款是属于我们村子的,应该归我所有。”
然而,住建委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指出了于泊的漏洞。
原来,于泊在卖掉房子后,就已经将户口迁出了柳各庄村,他现在同样不具备特殊资格。
而且,根据新出台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两个会议纪要及问答》,在这种情况下,卖房者负主要责任。
这个关键信息的出现,让整个局势发生了反转。
于泊听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事情,竟然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贪婪和出尔反尔是多么的错误。
化干戈为玉帛
在法院的再次调解下,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三七分的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何大海将获得70%的拆迁利益,包括259.7平的住房及215万赔偿款;于泊将获得30%,即111.3平的房子及38.22万补偿款。
于泊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放弃回迁安置房,选择将其折现,这样他可以拿到320多万的现金。
拿到钱后,他第一时间为何家购置了一套商品房,算是表达自己的歉意。何大海则将大套的房子分给了子女,老两口住进了50平的小房子里。
这场长达20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何大海一家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儿子的病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于泊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诚信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
经过这场风波,何大海一家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担,迎接新的生活。
今日话题:如果你是何大海,面对卖家 3 万回购 1135 万拆迁房的要求,你会同意吗?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