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长春的敌人势必要趁机突围,沈阳廖耀湘兵团势必长驱西进,如果打锦州久攻不下,将受到东西夹击,重蹈四平的覆辙,太冒险了。”
这是经典战争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片中,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建议,从长春抽调部队增援锦西,林总害怕重演四平的一幕,这是怎么回事?
一、四纵大战新六军,碰上意料之外的难题
1946年2月16日黄昏,东北野战军第四纵司令员吴克华,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在数十门大炮的掩护下,突然对进驻盘山县沙岭村的敌军一个团,发起进攻,然而意外情况发生了。
面对四纵三个团的猛攻,守敌不仅没有像其他敌军那样一触即溃,还集中密集火力进行阻击,不断发动反冲锋,造成担任主攻的四纵两个团伤亡惨重被迫退出战斗。
吴克华为避免白天部队遭到更大的损失,决定等到夜里再动手。不料,一夜没睡的守敌,争分夺秒在白天忙着抢修工事。
等到夜里22点,由于之前缺乏正规训练四纵炮兵部队未能有力的打击敌人。等到新调上来三个团再度发起冲锋时,炮弹已经全部打光。两个连在没有炮火掩护下,好不容易攻进村内,因为没有认真侦察敌情,就盲目冲击,结果反被敌人布置铁丝网、鹿砦堵个正着。
糟糕的是,协同3营进攻的1营,花了一个小时还没有选好突破口,就仓促发动进攻,直接被敌人密集火力打了回来。战斗到19日拂晓,盘山守敌出动两个营增援情况下,我军情报又出现错误,误报援敌来了两个团,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下令撤出战斗。
吴克华中将
沙岭村之战,可以说是进军东北初期,吴克华打得异乎寻常的窝囊仗。
战前,四纵本来兵力远超敌人数倍之多,部队士气高昂,本以为能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谁知,战后统计伤亡人数高达2159人,守敌只伤亡674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与四纵过招的,是曾经远征缅甸,与侵华日军真刀真枪厮杀过,战而胜之,全部美式装备,廖耀湘指挥的蒋氏嫡系王牌军新六军,所属新22师教导营和66团总计3000余人。
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对该军评价很高:“老兵很多,有三到八年不等的军龄,有山地战和正规战的经验,军官指挥熟练,特别善于依托坚固地堡和障碍物,布置严密的火力网和反冲锋进行阵地防御。官兵较为顽固,带着常胜军的骄傲态度,甚至一个连打到七八个人还不缴枪。”
早在战斗打响的五天前,敌第66团刚刚进入沙岭村,就不顾疲劳抓紧时间抢修工事。依托村子修筑土木地堡,挖通多条交通壕,设置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派部分兵力控制村外制高点,主力集中在村内防守。
由于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缺乏打正规战的经验,部队发起冲锋存在协同不利的毛病,碰上敌人障碍物,不能及时采用爆破手段,连续摧毁敌人火力点,给了新六军的机会,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战后,林总在发给四纵的一封电报中,毫不客气进行了批评:“沙岭之敌为新六军22师一个团,我军部队过海后数月来在这里休整而未调动,故有充分准备。暴露出轻敌观念。”
二、三纵败北四平城,林总痛批:“这是最大的教训”
1946年5月2日,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迅速拿下四平,杜聿明命令廖耀湘指挥新六军、71军的88师,与赵公武指挥的52军联手,对本溪发动猛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指挥四纵三个主力团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只坚持了一天,就不得不放弃了本溪。
进攻得手的廖耀湘指挥新六军及88师,向西丰、哈福屯、叶赫前进迂四平右侧;陈明仁指挥71军向八面城、郑家屯,包抄四平左侧,迂回位于梨树的林总指挥部;重回新1军的孙立人,率部在正面重新对四平发动进攻。
针对这一敌情变化,林总迅速调兵遣将,程世才率三纵向昌图、开原推进,拦截新六军北上;梁兴初的1师与黄克诚的3师,在四平以西的八面城阻击71军推进;万毅率七纵增援四平外围左翼重要制高点塔子山阵地,彭明治的7旅与杨国夫的7师增援四平正面三道林子阵地。
哪知,刚在本溪打了胜仗的廖耀湘,有些得意忘形,他鉴于新1军在向四平推进时,进攻受阻的情况,决定要在杜长官面前露一手,采用宽大正面兵分两路快速突击的战术,当部队推进到威远堡门时,他只用一个65团拖住三纵先头部队,就集中600辆军用卡车沿公路快速行进。
廖耀湘
奋战一周精疲力竭没睡一个好觉,忙于修工事、弹药快打光的三纵,坐镇前线指挥作战的林总,根本没有想到,新六军充分发挥美式装备摩托化部队的优势,连克西丰、平岗车站、哈福车站,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路长驱直入,风驰电掣攻到塔子山和三道林子阵地。
战斗到18日清晨,林总向主席发出急电:“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
不等主席回电,林总下达一道紧急命令:“7师在三道林北山,7旅在四平东南高地掩护全线撤退。”就这样,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划上句号。
据战后统计,此战我军伤亡人数高达8000人以上,除梁兴初的1师仅剩5000人,罗华生的2师还有战斗力之外,黄克诚的3师7旅,曾经井冈山老部队从四平撤退后仅剩3000余人,彻底失去战斗力不说,8旅、10旅、杨国夫的7师、邓华的保1旅都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
被新六军钻空子的万毅所部三纵,原有13000人的3师,也只剩下5000余人,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
事后,廖耀湘有些忘乎所以的回忆:“对新六军而言,威远堡门之战不仅给我个人,也给所属各部队带来旺盛的士气,开启进攻四平与长春的开端。这个并不闻名也不为人知的小战斗,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对于这一点,林总事后也痛心疾首的总结:“我们对全部美式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三纵的防线被新六军迅速突破,影响四平保卫战的全局,这是最大的教训。”
三、将帅争吵失良机,我军痛歼新六军
1948年9月17日,随着锦州攻坚战率先在北宁线打响,在东北横行无忌的新六军,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一周以后的一天晚上,九纵穿插迂回帽儿屯,趁热打铁拿下亮甲山、白老虎屯等锦州外围的阵地之后,蒋氏这才如梦初醒,搞清楚我军的主攻方向是锦州,于26日急派顾祝同飞赴沈阳,传达立即空运49军增援锦州,由沈阳派出主力兵团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以解锦州之围的命令。
意料之中的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反对出兵沈阳增援锦州的命令。
廖耀湘指着地图对顾祝同说:“我沈阳主力单独出辽西,背靠三条大河驰援锦州,有被截断、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危险。”一旁的卫立煌也冷嘲热讽的说:“按照这个命令,很可能锦州之围未解,先送掉了沈阳的主力。”
卫立煌
顾祝同一听这话就火了:“我是来叫你们出兵援锦的,你们不但不肯答应,反向我讨要救兵来,是何道理?”
就这样,宝贵的三天时间在争吵声中逝去后,廖耀湘才在蒋氏的严令下,集中部队向巨流河、新民地区集结,准备出兵援锦。就此,大名鼎鼎的新六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四纵在塔山顽强阻击敌东进兵团11个师,六天六夜的进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军攻锦部队仅用31个小时,就一举拿下锦州,夺取战场的主动权。此时,在彰武与新立屯的地区廖耀湘兵团,假如及时撤往沈阳或是营口,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蒋氏不听杜聿明的劝说,让廖耀湘白白浪费五天时间,才批准向黑山、大虎山发起进攻的命令。哪知道,梁兴初率十纵与新六军大打出手,血战四天四夜,干脆力落把目空一切的新六军打了回去。
韩先楚上将
改道仓促撤退途中,廖耀湘更是忙中出错,先被六纵在厉家窝棚牵制了一天一夜,后被韩先楚的三纵一举端掉了兵团指挥部。被打散的新六军,只剩下廖耀湘在缅甸亲手带出的新22师还能战斗,可是在我军几个纵队合力围攻下,新22师官兵的斗志最终也垮了。
战斗到10月28日清晨,除了新1军的军长潘裕昆、新3军军长龙天武率领残部逃出重围之外,包括新六军在内廖耀湘所部四个军12个师的十万精兵,被我军一举歼灭。
战后,林总、罗政委在给毛主席的一封电报中,再三强调由于蒋氏错误的决策,给我军提供全歼廖耀湘兵团的机会。
“徘徊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的廖兵团,既未达到解锦州之被围,也没有达到策应长春之敌突围。按卫立煌之办法,锦州一被打下,即缩回新民,或退守沈阳,可以不致失败如此之快。但蒋误认为刚攻克锦州之师,必不可能迅速继续作战。加上我军一系列虚张声势举动。促成蒋决心以廖兵团继续沿北宁线攻击前进,企图重占锦州。”
就这样,曾经在抗日战争后期骁勇善战,初到东北所向披靡的新六军,由于蒋氏的错误决策、犹豫不决,廖耀湘惊慌失措,失掉了战机,浪费撤退的时间,最终陷入我军分割包围而全军覆没。
事后,廖耀湘更是悔不当初,痛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当机立断果断南下,白白耽误五天时间,断送他们最后的求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