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美国最冷的冬天,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却因梅派青衣史依弘的到来而高朋满座。世界各国的哈佛学子和京剧爱好者围坐一堂,他们屏气凝神,静待“虞姬”登场。“大王爷他本是刚强成性,时常里忠言语就不肯纳听……”一把清亮圆润的嗓音如一道光照得满室生辉,史依弘着便装登场,但她带着愁绪的唱腔和细腻表演,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霸王”的营帐,感受一段英雄美人的故事。
在这场海上京剧为主题的讲座中,史依弘展示了京剧梅派之美。她轻轻哼起《龙凤呈祥》的名段,让人品味:“梅兰芳先生的唱腔就像一杯陈年老酒,初尝时可能觉得平淡,但越品越回甘。”她化身“杨贵妃”演绎“醉酒”后的千娇百媚。于聆听讲座的学子和京剧爱好者而言,这是一场京剧梅派艺术的展示,也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京剧之美穿越时光,依旧惊艳绝伦。
全维度分享
1930年,梅兰芳以中国艺术家的豪情与气魄,带领中国京剧赴美演出,开创了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序幕。从此,这个名字就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时隔95年,梅派传人史依弘走入哈佛大学,分享她对梅派艺术的理解,也传递着对京剧的爱:“很多人喜欢梅派都是不知不觉入了迷,就像你看梅先生的表演,他从来不会刻意炫技,而是将那些高超的技法融入在表演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情感自然流淌。”
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忘记这是一场表演。舞台艺术是造梦的艺术,当看戏的人不知不觉成为“戏中人”,那才是“造梦者”的成功。史依弘曾听前辈说起,梅兰芳先生有回演《贵妃醉酒》,按说看戏每逢精彩处总有叫好和喝彩,但那次观众被台上“贵妃”深深吸引,整出戏演下来,居然没有一人鼓掌、叫好。并非没有精彩之处,而是观众已然“入戏”、物我两忘。直到终了,人们方如大梦初醒,随之而来的是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中国国粹,京剧的美是全维度的,不仅是唱腔、表演,念白也很是讲究。京剧的念白分京白和韵白,京白活泼,韵白优雅。史依弘现场念了一段《四郎探母》的台词,声音清脆,语速飞快,就像一个俏皮的小姑娘在说话;接着又用韵白念了《贵妃醉酒》里的句子,声音婉转悠扬,仿佛在唱歌。唱腔或许一时半会学不会,念白却让不少“京剧小白”跃跃欲试,一时间,现场充斥着真嗓、假嗓夹花的念白声,好不热闹。
教了唱和念白,接着是台步。青衣的台步要求轻盈稳重,怎么形容呢,就像猫咪走路一样,轻巧又稳当,一点声音都不能有。史依弘现场示范,有人跟着学,虽然也勉强算稳重且无声,但那体态总是控制不好,“偷感”十足,走几步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台步看起来简单,却极见功底,史依弘曾经和一位老艺术家同台演出,那位前辈年近古稀,但一上台,台步轻盈就如二八少女。她感慨道:“京剧演员只要状态好,嗓子在,就能永远年轻。那位艺术家一上台,瞬间就变成了个小姑娘,真是太有魅力了!”
创新不止步
跨流派学《锁龄囊》、继承“京昆不分家”传统挑战“杜丽娘”,“爱折腾”的史依弘在自我突破和创新之路上从未止步。虽也引发争议,却不改初心。她爱梅派艺术,也敬重梅兰芳,原因之一,就是钦佩梅先生无论何时、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都勇于创新。
“梅先生是个特别爱琢磨的人。以前京剧舞台上都是男旦,男旦没有腰身,动作不够婀娜。梅先生就想,怎么能让男旦看起来更像女性呢?于是,他创造了古装戏,设计了没有水袖的戏服,让演员的动作更加自由。”说起梅兰芳的创新故事,她滔滔不绝:“他还从上海越剧中汲取灵感,让京剧的服装更加精美,刺绣更加华丽。梅先生真是个艺术家,他的每一件戏服,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当然,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上的,创新要成功必须要对艺术有精准的把控。“梅兰芳晚年排演《穆桂英挂帅》时,已意识到自己的身形不再适合古装戏了,他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角色,艺术家要保持这种对自身认知的清醒是不容易的。”
回顾和京剧结下这一生的缘分,史依弘感谢她的引路人——两位恩师张美娟和卢文勤以及众多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童芷苓和李玉茹等,“是她们创造的美引领我走进了京剧的世界,我学着台步、身段、一招一式,从课堂走上舞台,又漂洋过海,把京剧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尽管唱了这几十年的戏,史依弘从未有一刻感觉厌倦,“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这场讲座由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主持并担任翻译,花脸演员徐朝嬴助阵。近一个半月来,史依弘走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耶鲁等美国名校传播京剧之美。2月19日,她还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京剧普及活动。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