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高甲戏《围头新娘》以泉州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为背景,描述围头和金门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勾勒出坚韧勇敢、善良宽容、率真意气、爱拼敢赢的两岸普通百姓的群像。
该剧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出,陈欣欣编剧,郭小男执导,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2023年度全国20部,地方戏曲仅2部),荣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等奖。
触摸历史一往情深
——评高甲戏现代戏《围头新娘》
智联忠
现代戏《围头新娘》
三面环海、距金门岛仅5.2海里的围头村,是大陆距金门最近的渔村,被誉为“海峡第一村”。这里记载着海峡两岸“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冤家变成亲家”这段不寻常的历史,见证了大陆与金门人民的命运,凝结着两岸一家亲的真挚情感。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以这个渔村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由陈欣欣编剧,创排了现代戏《围头新娘》,无论是从选材、情节设计、主题打造,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展示了对高甲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高甲戏《围头新娘》从“八二三炮战”进入,走进当地人民生活,聚焦两家三代人几十年的悲欢离合、生活情感与命运遭际,艺术地表现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变成“两岸通婚第一村”的不凡历史。这部戏尊重历史,讲述历史,触摸历史的余温,关照活生生的人,体现了真实的时代、人生与命运,歌颂两地人民淳朴、真挚、不可分离的人间真情,展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在戏中,乌英对丈夫的情感从未削弱,飞燕对唐越的爱恋矢志不渝,唐越对父亲的寻找不曾放弃,大陆与台湾的情感也始终贯通。乌英虽然不是第一主人公,但她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她对丈夫回家的祈盼经历了几十个春秋,换来的三十五支发簪,不正是一往情深的爱吗?从青衣到老旦,从妻子到母亲再到奶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娟娟将乌英把握得准确、深入,她成功地将发簪寄寓的情感由小及大,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两岸人民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亲情。
其他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把握也很传神、生动。陈情瑜作为第一主演饰演飞燕,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她充分把握飞燕大胆、倔强、直爽、活泼的性格特点,唱念处理得细致活泼,充满情感。如,“发簪的故事听了一遍遍,泪水浸透我心田。奶奶的思念是一根线,把海峡两岸系心间。不能排你愁,无法解你怨,唯有含泪向海天。十年前,为寻阿公闯大海,偶遇金门人,相逢展笑颜。唐越慷慨赠渔衣……”这段唱,她从容不迫又贴合情境,情感充沛、声情并茂地将情感徐徐诉来。在最后一场中,她用一段嗓音甜美、节奏鲜明、充满激情的唱,表达了对两岸团圆深深的期盼,接续最后众人的合唱:“愿两岸的亲人不再离散,骨肉至亲合家团圆。让两岸不再遥远,闽台一家世世代代笑语欢。”全剧的情感至此进一步升华。饰演唐越的叶建国、饰演洪卫国的黄光荣、饰演周永平的郑添龙等演员对剧中人物角色的把握和塑造都很出彩。
高甲戏《围头新娘》在展现历史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把握时代特征和地域风采,同时重视继承并发扬高甲戏的艺术特色。剧中围头村独特的地理风貌、大海的波涛汹涌、闽南的民俗风情、金门的地方特产、海上热闹喜庆的婚礼婚俗,以及生活在围头、金门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的综合运用下与高甲戏剧种融合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舞台样貌。
(作者单位: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来源:1月15日《福建日报》第7版)
来源:福建日报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