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
谢子长,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5年加入中共;1926年初回安定县办民团,利用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2月,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等,赶走了全县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了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废除苛捐杂税,被群众称为“谢青天”。
1927年、1928年,他领导和参与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后,他回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
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并于1933年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谢子长(右二)与学兵团同学在太原合影
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他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8月,他兼任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率部进行陕北苏区的反“围剿”,并连续取得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等多次胜利。
在接下来的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战后,他不顾重伤在身,挥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新军阀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1934年12月,西北地区的另一块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的刘志丹率红二团和陕甘边五、六支队亲赴安定,配合了谢子长的陕北根据地的工作,为陕北、陕甘根据地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翌年一月中下旬,刘志丹多次探望正在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两人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谈了很久,十分融洽。刘志丹走后,谢子长对身边的同志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但谢子长的伤势再无好转,当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恢复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谢子长
1935年2月5日,谢子长被选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谢子长有一个革命家庭,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其中9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 父亲谢彪鹏出钱出物支持儿孙参加革命;
大哥谢德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定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谢子长牺牲后,为避免敌人下毒手,他带全家离家在外,后因患病无钱医治而死;
二哥谢占元,被敌人押进监狱进行严刑拷打,最后惨遭杀害;
二侄儿谢福成,在甘泉县下寺湾战斗中英勇牺牲;
三侄儿谢绍安,在榆林鱼河堡通过敌人封锁线时阵亡;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他去世后,毛主席两次为其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写了碑文。谢子长烈士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