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流产后身染下红之症,不得不放权休息。王夫人自己管家忙不过来,就又叫李纨出来代管,派贾探春协理,又请薛宝钗帮忙,凑成了临时管家三人小组。
三人中原本是李纨为主,探春与宝钗为辅。但李纨守寡之人不方便出头,薛宝钗更是外人,“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逐渐便由真正能主事的探春掌权,代替王熙凤管家。
于是,贾探春便带头以大观园为试点发动了一场贾府末世的改革,并略触及了一下贾府陈规陋习以及买办以次充好的弊端和利益。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要不说贾探春确有改革家的风范,她一上任的三把火,各有侧重点。
其一,蠲了各房尤其是贾宝玉、贾环和贾兰的上学补贴,以身作则,节省开支。
其二,革了买办采买胭脂水粉的差事,以点带面敲山震虎,整肃奴才欺上瞒下中饱私囊的贪腐之风。
其三,改革大观园,谋求贾府开源节流的“新生”。
这三把火,对己对人、改革弊端、谋求发展,可谓面面俱到。颇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或者张居正改革的架势,是末世贾府的最佳续命良方。如果贾家能够坚定执行下去,以求断腕重生,有很大可能重新焕发生机。
当然,贾府的衰败和败亡是两码事。贾探春的改革成果,需要建立在贾府不亡的基础之上。而贾家戛然而止,实际是政治斗争导致,类似北宋的灭亡。
而贾探春改革也确实颇为类似王安石变法。新政一出来,确有焕然一新的气象。可随着执行下去,新旧内外矛盾逐渐开始显现,以大观园为例,本该蓬勃的发展,结果却逐渐乱了起来。
一、类似春燕一家,得了改革的春风进了大观园,新人掌权便轻启事端,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弊端。
二、莺儿摘花采柳之事,属于大观园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与大观园旧势力的利益冲突写照。
三、大观园小厨房的争斗,是既得利益与不得利益者的矛盾升级和争斗。
四、大观园聚赌,相当于新贵乍富后的迅速腐朽,并直接摧毁了改革新政。
最后,贾母出手查赌,实际结束了三人管家小组,以及改革新政。
贾探春终究年轻,且贾府已经病入膏肓,非一朝一夕可治。改革需要逐步措施推进,否则就容易出现重药治死人的情况。这也是贾母果断终止的原因。
这么看来,似乎贾探春改革功亏一篑不说,反而搅扰了贾府,不如王熙凤管家的效果。如这么想也就大错特错了。
贾探春的改革是有的放矢,针对的就是王熙凤管家的“不作为”。
诚然,王熙凤管家时,并没有后面那么乱。可“乱”恰证明了之前管家的积弊。王熙凤管家时风平浪静,在于她以高压和白色恐怖镇压了反抗者。她一病倒,底下人就蠢蠢欲动,恰证明之前管理的失败。
而贾探春所点的“三把火”,也都是王熙凤管家时看到却并不作为的弊症。
像少爷们多花的点心茶水钱,是花钱买送人情,反正也不花她的钱。
像买办们以次充好,别人不提她乐得不得罪人。买办那些多年的管事们,岂有不孝敬她的。
至于改革大观园,不但容易动了原本大观园老人的利益,她自己又白忙一场毫无好处,何必费力不讨好?就像秦可卿死后托梦两件事,于她无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严格来说,贾探春改革的乱象并不是改革本身带来,而是新旧矛盾的冲突。而王熙凤恰代表的是“旧”的一方。也是她管家的高压手段和姑息,才导致她一倒下,贾府就乱的事实。
何况比较王熙凤的权力,贾探春的管家权已经极度被削弱,又只是代管更名不正言不顺。追根溯源还是贾府沉疴积弊太重,贾探春的改革,仅仅是将王熙凤努力包裹的祥和外衣刺破了而已。
所以,关于王熙凤管家的能力,只能说她具备能力却并不善于管理。甚至她的“管”也只是高压手段的酷政和暴政,注定如同秦与隋,有覆灭之危。反而贾探春不但“管”有章法,更以改革“理”出贾府新生的希望。两者管家高下立判。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