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与贾宝玉这对父子,是红楼梦里也是古代比较典型的父子关系,就是父亲一直都是严肃正经的,不管儿子做的多好,他总是瞧不上。
作为父亲,贾政有天然的严父优势,无论古今,这都是社会所认可的,谁让他是老子呢?他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泼儿子冷水,甚至当众践踏他的尊严,无情地冷嘲热讽,丝毫不顾儿子的感受。
这一点,作为儿子的贾宝玉,可以说是比任何人都深有体会。也因此,本就不爱读书的他,一听说要见父亲,头顶上就响了一个焦雷,心里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去。
其实我们今天的父子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在不少农村,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跟自己的父亲往往没什么话可说,父子关系也一直有隔膜,总是很难相处。
就说贾宝玉难得要去学堂读书了,按照当时的礼仪,他去向父亲请安,并回说上学一事,这原本是件好事,可你猜贾政怎么说?
他冷笑着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说,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看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贾政为什么对自己的儿子这么大的敌意呢?儿子来给你请安问好,要去读书了,你就顶着父严的帽子,不夸他就罢了,也不能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严厉的批评吧?
贾政这么没来由的批评宝玉,其实是有原因的,自从宝玉抓周起,他就瞧不上这个儿子,觉得他将来是个酒色之徒,所以只要一提到宝玉,他就自带三分怒气了。
而大约也只有在自己的儿子跟前,贾政还能发发火骂骂人,找找存在感。在其他人面前,其实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儿,尤其在本族的兄长、侄子跟前,更没人听他的。
贾政是打心眼里看不上自己的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的,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一定是先一顿辱骂,然后再各种训教,毕竟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不少人可能觉得贾政不近人情,对儿子未免过于严苛了些,而且还是当着一众清客的面,完全没有顾及儿子的感受,伤了孩子的自尊多不好啊。
但作为父亲,我们也很难去苛责贾政,他对宝玉之所以如此厉声责骂,是因为他对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宝玉却从来没有让他骄傲过,反而一次次让他失望。
如果把贾宝玉从红楼梦里拎出来,放到现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估计做父亲的,多半也都会像政老爷一样,在多次的失望之后,忍不住对儿子疾言厉色,甚至言语辱骂。不如此,不能发泄内心的失望之情,不如此,也很难起到再次警醒的效果。
其实我们细想想,贾政对宝玉得有多失望,才能说出那样的话来啊。而宝玉但凡像点样,有一两件能拿得出手的让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想必政老爷也不会如此恼火。
相比这一次,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不一样了,虽然他也在不停地骂宝玉,批评宝玉,但是他的微表情告诉我们,宝玉总算给他长脸了。
贾政在骂宝玉无知的孽障时,在骂宝玉畜生时,在批宝玉胡说时,在让人把宝玉叉出去一并打嘴时,却也多次点头微笑,拈髯点头不语,这说明,宝玉总算有了长进,总算没有继续让他失望。
虽然几乎不见贾政明着夸宝玉一句,但这一次,在众清客面前,儿子总算没有给他丢人,总算给他挣了一回面子,但他素日在儿子面前严厉惯了,即便再满意,也不可能流露太多。
而宝玉也明显感觉到了父亲的变化,所以不管贾政怎么骂他,有清客相公们的衬托,加上他在诗词联对上的歪才和自信,他很确定,父亲这一次对他是十分满意的。
无论古今,父子关系大多如此。儿子如果真的不争气,做父亲的不只是气愤恼火,还会对儿子一顿疯狂输出,各种不堪入耳的字眼,都骂得出来,尤其在外人跟前,好像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的儿子绝对不是娇生惯养溺爱出来的。
但如果儿子争气了,在外人面前给自己长脸了,甚至外人也跟着对自己的儿子一顿夸赞。做父亲的一般也不会全盘接收,而是会有所保留,一边对外人谦虚,一边继续训斥自己的儿子,好像在说:你不要骄傲,这一次是侥幸,看你下次如何。
反正,做儿子的,在父亲跟前,不管做得好与坏,想得到父亲由衷的一次夸奖,是极其难得的,中国的传统教育,永远都是打压式的,批评式的,甚至辱骂式的,还要美其名曰,给他点压力,不能让他太骄傲。
还有一次,元春省亲后下旨让宝玉和姊妹们搬进大观园居住,贾政自然要喊来家里的几个孩子,借此机会好好训教一番,在宝玉到之前,贾府三春和贾环已经在那里了。
当贾宝玉出现在贾政面前时,贾政是有一瞬间的恍惚的,他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又看到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不觉就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减了八九分。
贾政有这一瞬间的恍惚,还有几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自己的长子贾珠早逝,他和妻子王夫人也就这么一个亲生儿子了。再一个自己胡须将已苍白,说白了,两人不可能再有孩子了。
到了中老年时期的贾政,内心多少是有些放下了,或者说,他终于试着去接受这样一个不爱读书不务正业的儿子。至少他还生了一副好皮囊,也知礼孝顺,又有些歪才,比庶子贾环不知好过多少。
这就像很多人到中年的父亲一样,曾经对儿女寄予厚望,但到后来发现,儿女中没有一个人喜欢读书,全都中途辍学,到了年纪外出务工,早早结婚生子,没有人成大器。父亲们于是也慢慢接受了一个现实,就是自己的平庸和孩子的平凡。
贾政过去是一点都看不上宝玉的,但是经过大观园试才一回,元春省亲一回,贾政对宝玉的嫌恶没有以前那么重了,对他的偏见也比之前减少了许多,他在放下内心望子成龙这个执念的同时,也试着放过儿子,与自己和解。
但他依然没有表现出来,心里将嫌恶宝玉之心减了八九分,嘴上依然说着最难听最厉害的话,几乎每句话都是警告都是最后通牒,诸如“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作孽的畜生,还不出去!”
写到这,忽然有些同情宝玉。因为不管他做的有多好,他都极少得到来自父亲公开的夸奖和赞美,他做得不好,父亲会冷嘲热讽地讥骂。他做得好了,父亲依然会不留情面地大声辱骂。
对宝玉来说,这都还不是最厉害的。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告诉我们,孩子不听话了,轻则辱骂,重则挨打,不打不成器,不打不出息。
贾政作为封建文人的代表,他其实是很少动粗的,除非不能忍,于是在宝玉接受了父亲十几年的心理嫌恶和言语训斥后,终于迎来了一顿父亲亲自打下的板子。
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毫无疑问是粗暴的,也是有缺失的,因为他从来不了解自己儿子的内心世界,他是封建时代传统父权的代表,他永远不可能俯下身来去跟自己的儿子平等交流的,更不可能成为知己朋友。
无论古今,许多的父子之间,除了斩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个纽带,还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隔膜,这道鸿沟无法填平,这层隔膜也永远戳不破。
但是,前面我们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贾政最终与自己和解了,对宝玉也不再像过去那般严厉,更不再动辄就各种不堪入耳的字眼招呼,毕竟他慢慢变老了,而宝玉也渐渐成年。
就像我们小时候,惹怒了父母,也会迎来一顿打骂,但长大后,父母一般不会再动手,更不会骂我们。因为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而他们也老了,内心也变得柔软平和了许多。
或者说,他们放手了,我们接棒了。老眼光看不了新世界,他们也已经无力再管的更多,他们不再跟儿女过不去,也不再跟自己过不去。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一开始种下的种子结下的果。
他们也慢慢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儿女,尽管我们不完美,尽管曾经让他们头疼不已,失望透顶,但终归我们没有把生活过得一团糟,我们没有垮掉,没有真的不务正业,没有真的不可救药。
后来的贾政,出门都会带着宝玉,因为宝玉会作诗对对子,在关键时刻,能给他长脸,也给贾府长脸,能在人场上让贾政这个半生都不大得志的父亲,多少在晚年找回些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这,也就够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