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人,为了混口饭吃,只能到地主家里为仆为奴。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古代普遍存在,因此女孩长大之后,除了嫁人,大部分人都去当了别人家的丫鬟。



电视剧中的丫鬟要做很多事,不光是洗衣做饭,还要端茶倒水,有时候还得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丫鬟们的工作真这么累吗?古代的人是不是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丫鬟?在不同的朝代,丫鬟到底有何价值?



丫鬟分类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官员或者富人家里有着很多的丫鬟,这些丫鬟有的在外面干活,有的在屋里端茶倒水,干得完全是不一样的活。

在屋里倒水的丫鬟比起在外面干重活的丫鬟,不知轻松了多少,那么为什么有人干重活,有人就能干轻松的活呢?



那些在外面干重活的丫鬟,叫做“粗使丫头”。她们往往力气比较大,性格也比较内向,就是那种多干活少说话的类型。

而这种类型的丫鬟,肯定不是在大户人家里长大的,多是成年之后,为了能吃上一口饭吃才当的丫鬟。



当然官府对这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哪个官员家里没有个丫鬟?

当官的人家有丫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算是再清廉的清官,家里也得有个干活的,这些脏活累活总不能都是官员自己做吧?



当然,如果官员的妻子很能干的话,也可以不要,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在家里歇一歇呢?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是供需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人,不可能说官员亲自到人家家里去,花钱买人家的女儿当丫鬟,这也太不体面了。



因此必须有一个中间转手的人,这个人就被叫做“人牙子”。

想转让丫鬟的,想买丫鬟的,都会来找这个“人牙子”。而人牙子这里,便会进行分类。

像那种出生于农家,从小就干力气活的人,就会当作粗使丫头卖。



而那些出身比较好的丫鬟,就会当作二等丫头来卖,当然价钱要贵上一些。

这些二等丫头,虽然说只能做一些端茶倒水的活,但是她们也是“风险与机遇”共存的一个等级。

如果说长得漂亮,或者是干活干得好,有一张好嘴,有一门手艺,有一项特长……



只要有一个优点,就有可能得到主人家的喜爱,成为一等丫头。

一等丫头就厉害了,她们就相当于是一个小组长,手底下还能管着几个丫鬟干活,自己也就少干一些活

而且也不是什么人都配让一等丫头伺候的,只有家族那些德高望重,或者掌权的人,才能用一等丫头。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本《红楼梦》非常有名,红楼梦中的贾家是个大家族,贾家的不光是皇亲国戚,家里还有钱,光是丫鬟就有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照顾着主人家几十口人,那自然是无微不至,而且这儿的一千多人也是等级分明,从粗使丫头到一等丫头。



书里有个叫“傻大姐”的粗使丫头,因为说话有意思,被贾母喜爱。但是光有贾母的喜爱也没有用,贾母不可能为了一个粗使丫头做什么事情。

所以这位“傻大姐”的最后结局,也只能和其他的粗使丫头一样,到了年纪之后就被安排嫁给一个府里的小厮。



嫁给小厮之后,生出来的孩子依然要在当差,只要贾府不倒,就永远有他们一口饭吃,也永远只能在贾府当奴仆。

这种家府里出生的奴仆,就被叫作家生奴,这些人从小就会接受府里的教育,让他们学着干各种活,长得好看的,表现好的,就会成为二等丫头甚至一等丫头。



总的来说,古代大户人家家里的丫鬟,是有等级划分的。

首先就是长得漂亮,且手脚麻利,会说话的丫鬟,就会得到主人家的赏识,成为一个等级比较高的一等丫头,获得伺候关键人物的资格,以及管辖二等丫头的权力。



一等丫头之下,便是二等丫头,二等丫头就是那些在屋里端茶倒水的丫鬟,她们只要有个一技之长,就有机会被晋升为一等丫头。

当然如果她们做得不好,也会被赶出屋子降为粗使丫头。粗使丫头就给在屋子外面做粗活的那些丫鬟,重活累活都要让她们来做。



特殊丫鬟

除了这三种最常见的丫鬟,还有一种比较常见,但不像丫鬟的丫鬟,也就是通房丫鬟。

通房丫鬟其实就是主人家的贴身丫鬟,除了负责主人的日常起居之外,还能帮着主人做一些私密之事。



在男主人已经长大但是还没有成亲的时候,通房丫头便是男主人的启蒙导师。

即便是如此重要的身份,但她们并不能获得名分,等将来如果遇上一个比较宽容的女主人,这些通房丫鬟有可能当上妾室。



但如果遇上严苛的女主人,这些通房丫鬟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身边的袭人就是这样的通房丫鬟,她不可能成为陪伴在贾宝玉身边的女人。



丫鬟的价值

对于人牙子和牙婆来说,这些丫鬟就是他们眼中的商品。

就算这些女子在他们面前哭得梨花带雨,也不会有任何的同情心,他们只会盘算着如何将他们卖出一个好价钱。

这丫鬟的价钱也是根据世道来定的,世道好的时候,价钱就贵一些,毕竟那个时期大户也会多。



就比如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那段时期,有许多人流离失所,被抓到就成了奴仆。

但是有这么多的奴仆没有用,真正需要他们的人少了,压根没人买。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没有人敢过分嚣张,就算是王翦,也只敢低调度日。



因此,当时的情况明显是供大于需。

这些人贩子手里屯着的,可不是死物,这些没卖出去的人也是要吃饭的,因此人贩子只能低价卖出,一个人只需要四千三百钱。

而在“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愿意卖的少了,愿意买人的多了,变成了需大于供。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人人都懂,人贩子手里有货,自然会提高价格,那时候一个年轻的丫鬟就需要一万钱。

到了南北宋时期,尤其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丫鬟的价格就又下去了,最便宜的时候只需要五十两银子一个人。



当然,我们说的这都是普通情况,那种大荒之年的极端情况,就不涉及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一个丫鬟可能还没有一斤米值钱,在乱世之中,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时期,人命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当然,古代最为明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