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奇怪。
因为林黛玉对宝钗说得是: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林黛玉这样说:宝钗啊,你有亲妈亲哥,在京城有买卖有自己的房子。你不过因为是王夫人的亲戚所以不用花钱住在这里。名义上不必花贾家的钱,想要离开就可以马上离开。
林黛玉是羡慕宝钗有哥哥吗?
是,也不是!
林黛玉羡慕的不是宝钗有薛蟠这样的哥哥,而是羡慕宝钗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家,且这个家可以保证薛宝钗在贾家下人中获得被尊重,可以让薛宝钗享受家的温暖。
而不是我羡慕薛宝钗你有个杀人犯哥哥,你哥哥在外面到处调戏人,男女不忌还傻,把薛家的名声都丢尽了。
就和小时候我们在外面玩被欺负了,眼泪汪汪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生个胖虎那样的哥哥吧!
这句话取的是希望有个哥哥可以保护自己,而不是说要一个老是欺负别人抢别人东西的哥哥。
我们读者上帝视角,知道薛蟠在外面干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在贾家内宅,薛蟠那些事她还真不一定知道。
比如薛蟠打死冯渊案,书中是这样说:
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却说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等语.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林黛玉不知原委。
林黛玉压根不知道王夫人的亲戚出了人命官司,在和王子腾那边的人想办法处理。而且因为王夫人那边事多,大家都出来,到李纨处。
我不知道读《红楼梦》的读者们是不是从小孩长大成大人的。反正我是。实际生活中,大人们在商量很多事情的时候,出于各种考量,其实是避着小孩的。
书中也是这样。但凡涉及较为复杂不洁的男女关系、不那么干净的政治官场纠缠、以及灰色财产安排,大人们都会把小孩支开。
比如林如海在向贾政举荐贾雨村的时候,压根没有告诉过林黛玉。而是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贾政。
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王熙凤在外包揽诉讼收受贿赂,不但王夫人等内宅人不知道,就连贾琏贾政这些在外面行走的男人也不知道。
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王熙凤在外面放高利贷这件事,贾母王夫人等内宅人也是不知道的。贾赦夫妇明确不知道。贾琏后来应该知道了。不过这个利息钱后来是搭进荣府了,所以他也没什么可说的。
再后来王熙凤发工资晚了几天,第三十九回平儿告诉了袭人。第七十二回全天下都知道了。
秘密这种东西,告诉了一个人,就等于昭告天下。
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梯已,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所以我赶着接了过来,叫我说了他两句,谁知奶奶偏听见了问,我就撒谎说香菱来了。 袭人又叫住问道: “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凤姐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既这样,我就收了回来。我比谁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是多早晚。
顺便说一句,在面对王熙凤包揽诉讼放高利贷这些事上,曹公的态度很微妙。
他其实是明确过这事肯定不对,大错特错。但他更痛恨净虚这些引诱王熙凤学坏的掮客们。
王熙凤在遇到净虚之前,对以权谋私这种事其实是看不上,懒得做。那时候她更多心思在怎么把府里工作做好,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力上。但净虚出价太高,诱惑太大,一下子给她整堕落了。
甄家被抄家,转移部分财产到王夫人的那天。本来尤氏是要去王夫人那的,听说甄家来人,立刻就不去了。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探春管家后,平儿也会说,因为探春是姑娘家,有些事可以告诉她,让她处理。有些事是不能告诉她,得自己处理的。
贾琏在外面娶尤二姐,隔三差五就在外面住。王熙凤还算是半个当家人,也一点儿不知道。要不是平儿心细,王熙凤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呢。
在古代由于女子被锁在二门内,外事不闻。因此很难知道外面男人做了什么“好事”。
薛蟠在外面男女通吃、赌博吃酒那些事,别说林黛玉不知道,就是探春等人也未必知道。
在贾家,外面男人们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到不了内宅夫人们的耳朵。到夫人耳朵里的事,要经过夫人们的筛选把关,才可能有一半进小姐们的耳朵。
读者上帝视角,书里发生过的事情能够做到全知全能。但书里的人物受环境局限,得到的信息有限。不能想当然认为她们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这不现实。
书中林黛玉们并不知道薛蟠在外面到底是什么德行,但薛宝钗是知道的。
事实上薛宝钗对自己的这位哥哥,评价也并不高。她在回答林黛玉的时候,也明确过这点。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薛宝钗说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只有”这两个字一出,对薛蟠的评价已经很露骨了。
在宝钗眼中,这个哥哥聊胜于无,其价值不值一提。只有个母亲还好,有了这个母亲,薛宝钗认为自己的境遇也只比黛玉略强些。
说白了,薛父一走,薛宝钗被迫自动成为薛家的大爹,费尽心思照顾薛家另两个。薛蟠其实一直在惹祸,但薛宝钗当着林黛玉的面不好说哥哥的不是,事实上就薛蟠干的那些事也没法说,太羞耻了。薛姨妈能力平平,但能产生情绪价值,是薛宝钗努力打工的精神支柱。
所以宝钗说,我和你同病相怜。
薛宝钗自己都看不上眼的哥哥,有些人就能把这哥哥吹上天。还林黛玉对薛蟠印象不错。
想屁吃。
原书中林黛玉这样评价薛蟠带回来的小东西。
“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林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不在意,现在看见,就觉得很新鲜。
别人送了礼物过来,不见得喜欢,礼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因此说长久不见,所以见着新鲜。明显是客套话。
对比收到礼物真欢喜的是赵姨娘。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另外贾宝玉开玩笑说“明年好歹大哥哥再去时,替我们多带些来。”
林黛玉的反应是,不不不,不用了。你要的话说你自己就够了。不用拉上我。
黛玉瞅了他一眼,便道:“你要你只管说,不必拉扯上人。
日日想家的林黛玉:不不不,算了!你要你的,反正我不要。
这叫印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