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期间,中国联通作为官方通信及云服务合作伙伴,成功建成国内首个26GHz频段5G毫米波网络。这一创新网络不仅为赛事提供了卓越的通信保障,还展示了毫米波技术在高低频协同组网、通感一体化等领域的领先能力,为未来5G-A的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基础。

在亚冬会场馆内部,中国联通通过毫米波与Sub-6GHz协同组网,构建了具备无线万兆传输能力的大带宽网络。这一技术突破为8K超高清视频转播提供了稳定、高速的传输通道,观众无论在现场还是通过远程终端,都能享受到如临现场般的高清、流畅体验。


高低频协同组网技术为亚冬会提供无线万兆服务能力

在场馆外部,毫米波通感一体化技术构建了低空立体覆盖网,不仅为地面用户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还支持低空安防、低空物流等新兴业务,能够精确监管半径1km、高度300米以下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定位精度达到米级。通过毫米波通感一体化技术,无人机的轨迹得以精准追踪和控制,保障了低空物流配送的安全与高效。


高频通感一体化技术保障亚冬会低空安全

01

毫米波六大特性赋能未来场景

毫米波技术凭借其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灵活部署、高安全性和高精度感知六大优势,成为5G-A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带宽方面,毫米波频段支持400MHz—800MHz带宽,较Sub-6GHz提升2~4倍。在速率方面,下行峰值速率可达10Gbit/s,上行超7.2Gbit/s,能满足大上下行高吞吐量需求。在时延方面,毫米波时隙长为0.125ms,空口时延低于4ms。在灵活部署方面,毫米波支持DDDSU、DDSUU、DSUUU三种帧结构,可按公、专网需求灵活调配资源。在安全性方面,毫米波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形成超窄波束,增强自身覆盖与抗干扰能力。在感知精度方面,大带宽通感技术实现分米级感知精度,适用于无人机管控、智慧车联等场景。

02

牵引产业发展

扎实建设自主可控高频通感体系

中国联通自2019年起布局毫米波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国内高频通感产业链从“能用”向“好用”跨越,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自主可控和产业协同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联通打造适配产业链的高频通感标准体系,牵头制定20项国际与行业标准,牵头的国内高频行业标准占比达80%,涵盖毫米波基站设备、终端、高中低频协同及OTA测试系统等领域。针对国际毫米波杂散指标宽松问题,中国联通牵头3GPP终端杂散发射和卫星地球探测业务保护项目,确保商用终端设备符合中国规范。同时,中国联通积极推动n1/n3/n78与n258频段的载波聚合技术纳入标准,并联合牵头3GPP高中低频协同终端一致性测试项目,推动26GHz频段、200MHz单载波、DSUUU帧结构等技术成为行业共识,为毫米波标准体系成熟奠定基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联通围绕市场需求,构建端网设备研发与试验验证的高效链条,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在高中低频协同组网领域,中国联通率先实现NR-CA与NR-DC技术,开展无线万兆传输能力示范;在公、专网灵活部署方面,首次完成三种帧结构秒级切换,验证公、专网同频异帧部署方案;在高频通感领域,打造全球首个通感融合一体化AAU部署方案,获“2024未来网络领先科技成果奖”;在6G技术先行先试方面,完成业界首个6G高频自愈合波束传输验证,实现140GHz太赫兹波束跨越障碍物自重建。

在自主可控方面,中国联通联合紫金山实验室等合作伙伴,发布国内首款高国产化率毫米波室内分布式微基站,关键芯片实现自主可控,荣获“2022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通过持续推进毫米波设备、终端AIP及测试仪表的自主可控,完成毫米波容量、覆盖、灵活部署等关键功能的端到端验证,满足国内to B和to C场景商用需求。


高国产化率毫米波室内分布式微基站获“2022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中国联通通过一系列举措为高频通感领域的“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2020年,联合17家产业链伙伴成立“高频通信联合创新实验室”,连续4年举办高频通信产业技术发展论坛,推动产业链交流与融合。


中国联通连续4年连续牵头组织高频通信产业技术发展论坛

2024年,中国联通建成业界领先的5G/6G无线OTA测试实验室,并在MWC展上携手11家单位发布毫米波产业联合推进倡议,加速产业链成熟。


中国联通协同11家“产学研用”单位发布毫米波产业联合推进倡议

03

展望未来

毫米波助力满足公、专网差异需求

毫米波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满足公、专网热点高容量及XR场景、感知定位、工业互联网(大上行+工业超低时延)三大典型场景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热点高容量及XR场景

当前,5G流量分布不均衡,无线侧局部热点区域(如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的PRB利用率达80%至90%,对千兆无线网下行造成压力,亟需增强无线网络能力,而毫米波是实现无线网络扩容的首选频段。此外,为满足XR、裸眼3D新业务的需求,达到8K及90FPS舒适沉浸式体验要求达到300Mbit/s至500Mbit/s的速率,要达到16K及120FPS愉悦体验要求达到1Gbit/s的速率。因此,XR等新业务规模化应用的发展同样需要借助大带宽、高容量的毫米波技术的支撑。

感知定位场景

在无人机轨迹跟踪导航、辅助自动驾驶等场景中,对感知精度的需求已达到分米级,目前仅靠Sub-6GHz无法满足。大带宽毫米波具备高感知精度及低杂波特性,因此是建立通感专网的理想选择。中国联通通过结合毫米波与中频的多频协同感知方案,满足了高精度感知需求。同时,在工厂中的AGV小车等应用需要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而传统的超宽带、蓝牙、激光和红外等定位技术和方案很难满足此要求,且传统定位技术无法与工厂中的通信技术融合管理。业界开展了基于Sub-6G NR的定位测试,3.5GHz频段室内定位精度达到米级,而26GHz大带宽毫米波定位精度理论可达厘米级。因此,毫米波网络同样适用于室内高精度定位场景。

工业互联网场景

工业场景的多样化需求涵盖对低时延和高可靠性至关重要的业务,如机器人控制和柔性产线,以及需要高上行容量的应用,例如3D质检和机器视觉。对于大上行应用,如使用钢板检测需要22至24个摄像机进行视频上传,上传速率需求达3.7至5.5Gbit/s,仅靠目前5G单一频率能力无法满足。此外,高精度运动控制、柔性产线增强等业务要求端到端时延低于4ms,需要使用毫米波技术。因此,结合NR低频、RedCap和毫米波的工业专网解决方案,能够提供室内可靠性、大上行带宽和低时延连接,满足工业场景的综合性需求。

中国联通在亚冬会中的毫米波技术应用,不仅展示了其在高频通信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未来5G-A的规模化商用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自主可控研发与与产业协同,毫米波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助力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建设。


何为云厂商“抢滩”DeepSeek的“胜负手”?

中国广电5G最新进展:涉及5G-A、5G NR广播、5G消息……

DeepSeek下的自研大模型如何做?一个字“卷”!

作者:中国联通研究院 高帅 李福昌 张忠皓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通信世界新媒体矩阵】

央视频 | 微软MSN | 视频号 | 微博 | 今日头条 | 百家号 | 网易号 | 搜狐 | 腾讯新闻

新浪看点 | 雪球号 | 抖音 | 快手 | 爱奇艺 | 知乎 | 哔哩哔哩 | 咪咕视频 | CSDN | 36氪

【新媒体团队】

监制|刘启诚

审校|王涛 梅雅鑫

编辑|王禹蓉

视频制作|盖贝贝 黄杨洋 卢瑞旭 蒋雅丽

运营|林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