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看古装剧时,我们常常能听到店小二说这句话,这是古代店小二招呼客人的经典台词。
住店,大家都能明白,就是在客栈留宿,可这“打尖”二字却让人捉摸不透。
打尖和住店究竟有何不同?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古代客栈行话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古代客栈的功能
古代客栈作为传统旅宿场所,兼具住宿、餐饮、交通中转等功能,并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早期的客栈雏形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驿亭传舍,其主要用于传递公文和接待官差,当时主要以简陋的通铺为主,如木板床、稻草垫等。
到了战国时期,因商业繁荣和人员流动增加,民间客栈开始在各大交通要道、市集出现,提供基础的食宿服务。
汉代时出现专门接待商旅的“谒舍”,多建于交通干线旁,提供马匹更换、草料补给。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旅馆大量兴起,政府开始规范管理,晋武帝就曾要求客栈需要“冬有温庐,夏有凉荫”。
古代客栈真正崛起还得是唐朝,当时唐朝国力兴盛,商人南来北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客栈规模显著增加。
这些客栈不仅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还增设了洗浴、按摩、温泉、戏曲表演等服务,多样化的服务使得客栈成为人们消遣的地方。
到宋代时,官办驿站与民办客栈并存,并出现了一些等级,馆(接待外宾)、驿(官方驿站)、舍(平民使用),还有一些特殊的店如“状元店”接待科举考生,“广源店”专门服务商贾。
明清时期的客栈就和现在的酒店差不多了,有分头房(豪华间)、稍房(普通间)、通铺(多人间)各种各样的房间。
这些客栈设施配置齐全,内有床榻、桌椅、蜡烛照明等,一些高级客栈还配有茶楼、马厩等。
店小二同样是根据朝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宋元时期,店主被称为“大哥”,而伙计被称为“二哥”,因此“小二”就是“店小二”的简称。
明清以后,“店小二”逐渐被“伙计”“堂倌”等替代,慢慢演变为现在的“服务员”。
古代客栈作为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业术语和暗语,打尖和住店就是其中古代客栈的行话。
古代客栈的行话
所谓住店就是在客栈过夜或停留较长时间,通常为一日以上,需要住宿服务,常见于科举考生、商旅等需长期停留的客人。
而打尖虽和住店意思相同,但打尖指的是旅途中短暂停留,主要用于吃饭或稍作休息,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天或一夜。
打尖在京津方言中为“打发舌尖”的简称,指快速填饱肚子后继续赶路,后来慢慢演变为“打尖”。
早期客栈多为“车马店”,仅提供拴马、喂马等基础服务,客人需自带干粮或借用炊具做饭,之前都是给马匹“打尖”,逐渐演变为用餐代称。
如果在客栈,店小二问你“打尖还是住店”,当你回答打尖后,店小二便明白的你来意,会为你提供简餐,如点心、粥、便饭和喂马服务。
在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就有关于打尖的描述:“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从这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打尖”在古代客栈中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打尖与住店提供的服务完全不同,打尖一般是3-4小时的短暂停留,侧重"即食即走",打尖的菜单也倾向于粥、面饼等便携食物,相当于现在钟点房的服务,而住宿则包含整晚住宿、晚餐、热水沐浴等。
一般在客栈大堂里散座是负责接待打尖客,而厢房院落里则负责住店客。
与住店相比,“打尖”显得更加快捷,可以在此稍作休息,缓解一下疲劳,然后就继续赶路。“打尖”不需要像住店那样进行复杂的身份登记,也不需要支付高昂的住宿费,这也是古代打尖为何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除了“打尖”和“住店”,古代客栈还有非常多的行话,比如上房、通铺、开席、打干铺、茶钱等。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客栈里的客人说:“小二,来间上房”,意思就是给客人开一间最好的客房,这类房间通常为独间,价格也较高。
通铺则指多人共用的大通间,价格低廉,常见于车马店或低级客栈,打干铺是仅住宿不过夜,或短暂休息不占用完整客房。
古代客栈不仅是食宿场所,还兼具社交、交易等功能,商人们常在客栈里洽谈生意,文人题诗留言,形成独特的“客栈文化圈”。
如今,我们很少再听到“打尖。上房、打干铺”等这些词,它们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代客栈行话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俗风情,被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16-04-07:都在聊酒店!古代酒店的知识你知道几个?
北青网:2024-12-03:宋朝民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