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把12岁的废帝溥仪抬出来搞复辟,遗老遗少们纷纷抢购清朝袍褂。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
“前门外有些铺子的生意大为兴隆。一种是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一种是卖估衣的,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
没几天,同样一批人,又把他们抢购的旧袍褂卖回了估衣铺,一时间传为笑谈。
1902年,北京街头的估衣摊。
估衣,就是二手服装,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属于一个热门交易品类。其来源较为复杂,有当铺里的死当,有百姓(包括没落的贵族)卖掉的旧衣,有布料低劣、裁制粗糙的新衣,也有偷盗的赃物,单、夹、皮、棉、纱等各类无所不备。
1905年,北京街头的估衣摊。
彼时穷人数量庞大,生活拮据,买新衣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只好去淘估衣。有些小官吏、小职员,虽不至于贫困,为了撑场面或者赶时髦,也会去买品质较高的二手服装。每到入秋,天气冷下来,估衣买卖尤其活跃。比如冬天御寒的皮袍子,新品价格昂贵,买二手的只需要不到原价一半的费用,非常划算。
1909年,北京北裕顺估衣店门前走过一队骆驼。
买卖分坐商的估衣铺和游走的估衣摊,而后者数量十分可观。内外城皆有分布,内城以“东四西四鼓楼前”为集中地,外城则在前门外及天桥一带。东四牌楼东的三官庙门口,是老北京估衣摊最多的地方,被称为“估衣街”,因此有一首童谣道:“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天桥桥畔夕阳微,尽立摊边唱估衣”,这是清末诗人王述祖吟咏天桥估衣摊的诗句。天桥的东市场、西沟旁,街两边估衣摊、铺一家紧挨一家,四九城的百姓几乎都到这里来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人潮涌向这里,卖家也就大声吆喝起来。
1930年代,北京一位老者正在出售一件旧棉衣。
据资料统计,1919年,参加“估衣行商会”的估衣铺有200多家,这还不包括未参加商会的店铺和多如牛毛的估衣摊;1935年,仅在天桥东三巷由官方搭起的席棚内,估衣摊就超过500户,足见这个生意多么繁盛。
1930年代,北京估衣摊。
据老画家侯长春所记:“卖估衣者多在街面儿上设摊,高摊儿支起铺板,矮摊儿则就地铺一领苇席,将半旧的成衣叠放得高高一摞,然后由卖估衣的人一件一件地倒过来展示给过路人,口中还不停地介绍这件衣服的颜色、材料、款式……”至于估衣铺,伙计们在门前兜售,竭尽全力招揽买主。一旦有人询问,他热情异常,不厌其烦地介绍,耐心细致地帮你试穿。如果你所需的款式铺中没有,他宁肯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取,也绝不让你空手离开。你离开之后必去另一家铺子购买,这个伙计可能要被掌柜的训斥一番。
1930年代,北京估衣摊,摊主在吃饭。
估衣商贩的叫卖极富特色,有韵有调,早已融入民俗文化。“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儿的面呀”“花丝缂的里儿,春绸的面儿”“地道的贡缎团龙大尺码儿的青马褂儿”“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羊开泰的呀”……他们在街头吆喝,声音此起彼伏,押韵合辙,犹如歌唱,特别好听,引得行人围观。不仅如此,卖家还有极强的现挂能力。比如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走来,他立刻拿起一件女皮大衣唱:“哎——你来看这件大皮袄哇,里子绸缎毛色好哇,大哥买去给大嫂,大嫂穿了满街跑哇,人人见了都夸俏,都说大哥人真好哇……”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行人不由得要驻足看一看。
1930年代,北京东升客店门口挂着“收买当票估衣”的牌子。
卖家表面上谦恭有礼、笑脸相迎,但是笑里藏刀,被当时的舆论斥为“恶习”:“他一说价,那是极高的。若是以为价高不买,或者你不还价,他就急了,往往还说许多闲话,让人难堪。”卖家念的生意经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宁可要跑,不能要少”。他们在每件估衣衣领上标注“暗码儿”,提示衣服的本钱,以免赔本赚吆喝,所以,常有一个抖搂开衣服、翻看衣领的动作。
1937年,永昌号估衣店。
因为价格水分实在太大,双方讨价还价时,一言不合,就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相关的买卖纠纷时常见诸报端。1921年,一个买主在大栅栏估衣摊上询问皮马褂的价格,摊主报价后他觉得不值这个钱,转身要走,摊主拽住他,非让他出个价,买主不耐烦,说:“你要价太高,一还价一定不成,我给你五块钱!”摊主也急了,说:“得啦,你拿去吧!可惜没有起那么大风!”这话来头不顺,买主与他又吵又嚷,经看客劝解才罢休。知情者透露,这个摊主前一年把一个顾客打了,被法庭判了三个月拘禁,如今仍然不知悔改。
1946年,北京估衣摊。
要价高则高矣,买主一般不会轻易上当。踩坑多了,大家总结出讨价还价的诀窍,即“对折八扣”,卖家要价十元,对折为五元,再打八折为四元,这样就接近真实价格了。
1946年,北京街边的估衣摊,好几户挨着摆开。
随着社会发展,估衣行业已经消失,那些婉转的吆喝也消散在街头巷尾。不过,二手物品的买与卖并没有消失,它换了一种更加新潮的方式,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Dmitri Kessel的中国摄影集》,2020年1月8日《北京青年报》,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姚振声《百年天桥》,何大齐、木玉《我们的日子》,张双林《老北京的商市》,叶丹丹《民国时期北京摊贩研究》,晚清民国《申报》,1921年11月25日《益世报》,京生《闲话旧京估衣行》,北京参事室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