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这样描写:“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茗,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眉饼就是眉公饼,因陈继儒(眉公)而得名,可惜这款古董级别的茶食早已失传。
早在明清两朝,苏州茶食就与嘉湖细点比美。今天,无论是下午茶的场景构建,还是旅游产品的研发销售,或者是“诗和远方”的践行,在雅致生活的赛道上,苏州茶食仍是一大亮点。枣泥麻饼是长销不衰的经典产品,上海游客逛观前街的首选,总要抱一筒回来,微波炉里叮一下,味道更赞。津津卤汁豆腐干大小与一枚普通邮票相仿佛,经油炸后以老卤煨煮,纸盒包装,身骨软柔,色泽沉郁,甜不压咸,咸不扰甜。用牙签戳起磨牙,是看追剧的标配。
桔红糕和绿豆糕是苏式茶食中的“姐妹淘”,在苏州观前街几家茶食店一直位居C位,长销不衰。在我小时候,老爸得了一点稿费就会兴冲冲地去买一袋野荸荠的桔红糕,糯答答,甜咪咪,韧赳赳,也构成了我对茶食的初级认知。
苏州的绿豆糕征服过对美食颇有兴趣的汪曾祺先生,他说:“在各地绿豆糕中,南方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味道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绿豆糕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更有古意。脱模后每块表面会凸现一个字,四块合起来就是一句吉祥话或者店号。
苏式绿豆糕身坯柔软,师傅在揉豆面时还加了麻油,芳香宜人,佐茶一流。绿豆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面皮沙不沙?馅心细不细?糕面上的字模清晰不清晰?孵茶馆,一碟绿豆糕上桌,腔调十足。与绿豆糕画风相近的山药糕,是近年来推出的新品,积雪凝脂,嵌了三两片玫瑰花瓣或几颗蔓越莓干,白底红花,端的妖娆。玫瑰斗糕白粉嵌玫酱,莹莹可爱,吹弹得破,是苏州糕饼师傅的专擅。在《舌尖2》里有个镜头,师傅将两块糕模撒粉投馅后合起来的那一刻,仪式感超强,这是对手艺的礼赞。
今年春节携家人去苏州东太湖小住几日,湖滨的景物都被金灿灿的暖阳笼罩着,不出去走走就辜负了大好时光,于是有一天就去了盛泽。
盛泽被称为“吴根越角”,春秋时期是吴国与越国的边界。进入明清以后,盛泽发展成为一个丝绸纺织重镇,借着丝绸织造和丝绸贸易而繁荣昌盛并闻名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今天盛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纺织名镇”“中国绸都”,还诞生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蚕花里吃了盛泽有名的鲜肉蟹黄烧卖,又去五龙路口瞻拜先蚕祠,最后在舜新南路上寻到蔡福昌记。这是一家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百年老店,虽然只有一开间店面,却是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老字号和非遗品牌。独特的技艺,可靠的质量,亲民的售价,使周边地区的消费者近悦远来,并将它简称为“蔡福”。我们进去一看,各种茶食摆得铺天盖地,季总正忙着招呼顾客,将八九样茶食装作一盒,送礼实惠而体面。
我第一次品尝到蔡福昌记的茶食是在三年前,苏州美食作家蒋洪兄带了新著《寻找美食家》来上海福州路艺术书坊做分享会。季总带来茶食为雅集助兴,让蒋洪的粉丝们领略到苏州风味的精致与温雅,桂花糕、袜底酥、龙眼酥、开口花生酥等装在小盒子里,数量不多,点到为止,很能适应茶会、访客、旅游等场景。打开就可吃,携带也方便。后来季总还将他家的高汤大肉粽、鲜肉月饼等寄来上海让我分享。
这次去他家现场体验,果然美不胜收,大有“篮里挑花,越挑越花”的感觉。最后我们选了几样此前没有吃过的茶食,比如盛泽大麻饼、绸都雪饺、连升三级糕等,他家还有暌违已久的陈皮梅和甘草梅饼!
连升三级糕内嵌三层馅心:豆沙、花生和玫瑰,烘烤后切条。这是一款祖传产品,在整个苏州唯有他家才有。因为口彩好,每年高考前夕就会有家长来买几盒,让孩子吃了考个好成绩。绸都雪饺,高筋粉起酥揉团,裹入豆沙或黄豆沙甜馅,油炸后趁热滚上雪白糖粉,一口咬破,真有冰消雪融的奇妙口感,配一杯低糖咖啡,是对绸都盛泽的礼赞。袜底酥对上海人而言并不陌生,但他家的袜底酥十分迷你,才拇指这般长短,就不用担心饱撑啦。暖心八宝饭,顶满了红绿丝和瓜仁、果仁,豆沙馅当中再嵌一块猪油,这可是八宝饭的灵魂噢。450克一只足够五六人瓜分,只卖20元,绝对良心价。
我对苏州桔红糕的感情如初恋,蔡福的这款桔红糕,色泽温雅,糕体软糯,就像小女孩的洁滑肌肤。师傅以水磨糯米粉为材料,用红曲粉水染成浅红色,搓条切段后滚粉,糯滑适口,甜不腻味。又因为糕体中镶嵌着一颗颗幼细的金桔皮,在口中咀嚼时有果香萦绕于舌尖。季总说:即使存放一周,依然能保持温软绵糯的质感。
蔡福的老味道、新食尚,在匆匆而过的时光里,将风味与故土、乡情、怀旧等情感融合在一起,让人几乎分不清是滋味,还是情怀。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沈嘉禄
编辑:张 理
责编:魏福春(特约)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