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香甜软糯的汤圆代表着团圆和幸福,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佳肴。相比于机器批量生产的汤圆,不少人更钟爱传统手工汤圆的独特“老味道”。2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世茂滨江社区,和居民们一起体验手搓汤圆,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

手搓汤圆过元宵,仪式感满满

上午9点多,在世茂滨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十几名社区志愿者围站在桌旁,有人揉面团,有人包馅料,经过搓、揉、捏、按、团等步骤,白白的糯米面摇身变成了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汤圆。


“来,姑娘,试试,很简单的!”在社区志愿者常大姐的指导下,记者也尝试着手搓汤圆。“你先试试搓汤圆,不要太用力,不然搓出来的汤圆不圆,外形不好看。”常大姐把面团揉搓成条后,揪成一个个小方块递给记者。

记者模仿志愿者麻利熟练的动作,开始了包汤圆“初体验”。首先把小方块放入掌心中,轻轻地在两手间转圈,一个小圆球便搓好了。“下一步是包馅料,用大拇指在圆球中心按压出小窝,把馅按进团里,再包起来搓圆。”看似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在记者搓汤圆的过程中,枣泥馅料挣脱“束缚”,和糯米面团混在了一起。“要把面团再往外抻抻,把馅料都裹起来,掌握巧劲就不难。”


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很快,雪白滚圆的汤圆摆满了整张桌子。在欢声笑语与热气氤氲之中,一锅热气腾腾的汤圆就煮好了。60岁的社区居民谢惠芳捧着一碗汤圆吃得香甜,“我老家是浙江的,小时候,每年元宵节家里都要包汤圆。”谢惠芳告诉记者,以前家里过元宵节,大多是去超市买速冻的汤圆煮着吃,今年和邻居们聚在一起包汤圆,让她找到了记忆中的老味道。

正月十五闹元宵,主打一个“闹”


“嘴巴是铲子,脚上套扇子,走路摇膀子,说话怪嗓子(打一动物)”“铜头铁臂小圆嘴,拧一把,流眼泪(打一常见物)”……在社区外的长廊上,每盏灯笼下都悬挂着一个精心设计的灯谜。小朋友们牵着家人的手,蹦蹦跳跳地穿梭其中,热烈地讨论着灯谜的答案。


糖画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居民。糖画师傅熟练地舀起糖汁,在面板上快速游走浇淋,随后用小铲刀轻轻铲起糖画,粘上竹签。阳光下,琥珀色的糖画晶莹剔透。孩子们凭借猜灯谜获得的奖励券,兑换自己喜欢的糖画。


“正月十五闹元宵,主要就是一个‘闹’字,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多开心呀。”在另一间活动室里,85岁的社区居民吴奶奶提着自制的花灯,笑呵呵地说道。“我的手不太灵活了,刚才跟着老师的步骤一点一点来,做出来的花灯造型不是很规整。”即便造型不完美,吴奶奶仍当一个宝贝揣在手中,准备带回家送给小朋友玩。


“我们组织了包汤圆、猜灯谜、做花灯、画糖画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让大家体验传统佳节的氛围,进一步促进邻里融合,也展现了社区共建共享、和谐友爱的精神风貌。”世茂滨江社区党委书记刘翠宏表示,老少同乐闹元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还串起了邻里间温情的纽带。

记者手记:老少同乐闹元宵,民俗文化共传承

老一辈的人常说,过了元宵,才算把这个年过完。过去一段时间,“年味淡了”的声音时常出现。当走进社区时,我看到大家围坐一起,边包汤圆边聊家常;有人认真按照讲解步骤,拼接、制作花灯;长廊的灯笼下面围满了居民,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灯谜的答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在糖画摊位前,满心期待地等着属于自己的糖画……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年味回归到大家的身边。花灯一拎、汤圆一包,元宵节的氛围就有了。

在热闹的年俗活动中,我也看到了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秦淮灯彩、金陵竹刻、东坝大马灯、骆山大龙……很多非遗都根植于某一文化或社区的历史、传统和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市井生活“无缝对接”,大家聚在一起体验年味儿,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现代快报/现代快报 记者 史童歌 马壮壮 张盼盼 文/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