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年轻人做学问 这些建议值得收藏
规划过的人生不会失望 丘成桐给年轻人的寄语
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 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
(以下内容摘编自丘成桐《我的教育观》)
27岁攻克世界微分几何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加冕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他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位包揽六项世界顶级科学大奖的科学家,他就是丘成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数学家,其智慧与见解并不局限于数学范畴。他把自己的主要思想融入了新书《我的教育观》。在这本书中,丘成桐先生对年轻人提出的人生建议,值得所有人学习。
做学问没有哲学的指导,我们走的方向可能会很狭窄
哲学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丘成桐回忆起自己从10岁起就听父亲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大自然规律以及从宏观视角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使得他在面对数学中那些令许多同学头疼的抽象概念时,能够轻松理解。
哲学是指导科学的学科,回溯到古希腊时期,数学本就是哲学的一部分。当时,希腊数学的始祖大多是哲学家,他们凭借哲学观点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例如几何分析,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念,数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往往都伴随着哲学观点的革新。
哲学是一门很宏观的学问,它不单研究一个个小问题,也研究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走出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很重要。基本上,理论科学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沟通融汇两者,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谈及天赋与成长环境,丘成桐先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坦言,天赋不能说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但只能说是有一些,大概不超过30%。一个人成长的大环境受社会、小环境受周围人的影响,也跟自己对学问的好恶取舍有关。
印度数学怪才拉马努金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拉马努金虽天赋异禀,但早期由于偏科未能进入印度顶尖大学,只能独自摸索,其成果中也存在不少错误。后来在哈代的帮助下进入剑桥大学,才有了后来的数学成就。这充分表明,后天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机遇等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曾经,因为身材矮小,许多人都说邓亚萍不可能打进奥运会,但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她不停地练、练、练,练到技巧可以随心所用的程度,最终成为奥运冠军。可见,所以人生的胜负就是看你自己的决心,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让人成长,因为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
培养兴趣在丘成桐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认为,童年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他自己就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他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仅是学科相关的书籍,还包括小说、计算机知识、名人传记等。对于有深度的书籍,不能期望看一遍就完全理解,而应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对于年轻人如何规划人生,丘成桐先生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指出,年轻人立志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物质享受,兴趣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仅仅为了赚钱而选择职业,可能即使获得了财富也未必快乐。而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的生活自然不会有太大问题。
对于立志做学问的年轻人,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目标,做学问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揭示自然规律,而不是追逐名誉、地位和财富。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挫折或名利诱惑而改变方向。
同时,学术兴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学习和修为的提升而动态变化。在改变研究方向时,应该基于研究内容的自然演变,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就像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尽管历经重重困难,但始终坚信自己的道路,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构想。
最后,丘成桐先生说:“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坚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扰,不屈不挠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进。”
这些人生建议,源于丘成桐先生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每个人在追求梦想、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