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周五好!

and 情人节快乐呀大家!

不知你还有没有印象,在以往的情人节,媒体以及各种账号最惯于宣传的都是「女性收到惊喜的瞬间」。

「节日特别礼遇」的方式营造一种「女性受宠」的特别仪式感。

与此同时,朋友圈还会在无形中进行着鲜花礼物依次登场的「朋友圈出片大赛」。

收到礼物,当然永远都是值得开心的事,更何况在「情人节」这样美好的日子。

但你或许会发现,在以往的类似节日中,无论是「情人节」、「520」、「七夕」都隐含着一种「收到礼物的女性才是幸福的」、「女性要等待被爱」的意味。


每当这些节日过后,不少平台亦会出现大量「男友送的礼物不喜欢要不要说出来」、「男友情人节没有给送礼物应不应该介意」、「男友说不喜欢过节怎么办」之类的女性情感求助贴。

似乎,聪明勇敢的女孩子们,一旦进入了亲密关系,就会多出更多的顾虑和彷徨。

一边有着自己的理想情感蓝图,一边又对现实的情感状态束手无策。

也难怪,毕竟在旧的叙事语境里,女性从来都被塑造成期待脚踏祥云的盖世英雄、风流倜傥的白马王子、或者等待被霸道总裁拯救的「被动者」形象。

因着「被动」,连「过节」这样的事,都更容易变得别扭了起来。

本来嘛,过不过节、怎么过节,充满了个体差异,理应是经伴侣双方的共识决定。

究竟是烛光晚餐还是在家做饭,究竟是各自工作还是一同度过,只要是两个人商量好的事,都没毛病,都挑不出错。

而这之中的逻辑关键就是,究竟「我想要什么」、「我主张什么」、「我的底线和边界是什么」?

关于「我」的这一部份清楚,「事情」才清楚,「关系」才清楚。

如何度过情人节之类的节日只是伴侣亲密关系中要讨论的若干事项中的一种。

而漫长人生中的更多绕不开的事项,包括如何发展事业、如何分配家庭和事业时间、要不要孩子、要几个孩子、在哪里生存发展、如何赡养双方老人等等都将不断涉及彼此之间的「原则和主张」。

以上对于「我」的主张足够明确,才有之后的「不后悔」,因为你清晰地知道,你走出的每一步或妥协或坚持是有着怎样的「因」。

这个「因」亦是你选择的。

人们最怕的,不是做错什么,而是莫名其妙地走上一条不是自己选择的道路。

比如不想结婚,因为家人的劝说稀里糊涂地结了婚;比如内心很重视过节的仪式感,因为伴侣没有主动提过节自己也就变成了一个从不过节的人;比如不想买房,因为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房子就开始有了买房的压力···

在这一个个细碎的决策中,你将充分地观察到一个人的「主体性」是否在场。

那就是在各种人生场景中,你是否践行了以你的判断与抉择为第一优先级的行动,你是否清晰你的意愿、执行你的意愿,并对此深信不疑、理直而气壮。

然而在现实人生中,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无论古今,要做到这一点,都实属不易。

潇洒姐的畅销书《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仅凭书名就打动无数人的原因也在于:这是一句张扬、热烈而无比坚定的「主体性宣言」。

这个「主体性」就在于,「我」定义「我」,「我」塑造「我」我不仅对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愿,我还要「按自己的意愿」度过这完整的一生。

可以说,潇洒姐的著作是不少年轻女性第一次认知到「主体性」的窗口。

潇洒姐的人生故事和抉择,使她们明白,原来女性在事业、情感、家庭、育儿的各方面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构和塑造。

通过不断探索内心真正的秩序,建构起自己人生真正的护城河。


在之前的中,潇洒姐就「主体性」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不少趁早星人都感到无比有收获感。

随后不久,潇洒姐还把自己对于这一话题的精准思考凝练为「四大丧失主体性的痛苦」并以文章的形式与大家进行了公开分享。

本周潇洒姐专栏就为你带来,潇洒姐的日常哲学分享《关于主体性》。

愿我们在2025年都能搭建起自己真正牢不可破的系统,把握住自己的「主体性」人生。

一起来看。

《主体性:日常小哲学》

王潇

写一下主体性。

1月31号的直播里我提到了这个概念,还展开讲了一些。今天感到还需要用文字进一步展开,让这个概念可以植根心中并渗透生活,这对我们一生都重要。

以往月底直播都是复盘主题,1月31日的直播恰逢春节假期中,这个时间段说展望大于说复盘。并且复盘类似于道法器术中的“器”与“术”,经历越多,疑问越深,就总会追问到“道”上面来,复盘是对路径选择和过程的检视,这种追问绕不开主体性,所以肯定要说说。还有就是春节期间大家纷纷感受到没意思、别扭的原因,更是因为环境的变化重新考验了主体性,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也讲讲。

虽然主体性是个从西方思想史中诞生出来的哲学概念,但是要让它容易理解和执行,得用生活中得白话讲,目的是用这一篇把它理顺搞懂。写文章要写一篇是一篇,让每个字都有用,读者就可以看一篇是一篇,篇篇精良,不浪费生命和时间,也是保护主体性。

先说一个比较宏大的总起: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确认主体性,和主体性崛起的历史。

我们今天疑惑的抗争的或者心安理得拥有的个人自由,早已经被争吵拉扯了无数遍了。这里面有若干先贤大德提出过几个震耳发聩的概念,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人是最终的目的。

人是最终的目的,这话是康德说的,说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目标没错,但是再恢弘灿烂,也不能以人为工具,除了人之外,一切皆为手段,人的感受、体验、福祉才是目的。比如开公司,做商业,都是为了服务于人,让人活得更好。我个人极度认同这个人文主义观念,这也成为开设公司设计成员福利与用户陪伴体验的前提。如果人所在的公司认同的是这个观念的反面,入职后就会辛苦,并且感觉不到作为人的尊重——当人被视为工具,主体性就必然消失,这就是“牛马”的来源。

我希望我的团队可以理解到这个程度:我选择加入该公司,通过签订契约去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工作,同时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一部分是给用户提供价值,让用户活得更好;另外一部分是让这个创造产品和价值的团队本身在过程里实现主体性,同时活得更好。

当然团队成员不可能都理解到同样的程度,现在社会劳资对立在加剧,我这种小企业主也会很容易就被一刀切的划到剥削冷血的阵营。这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是:被误解的时候,人也应该构建自己相信的主体性环境;不是因为这样构建有收益或者显得很善良,而是因为这样构建是正确的。

我就是一直主张,你哪难受,就从哪里入手展开一些纯粹的思维活动,研究些日常小哲学,给自己建立一个基本的世界图景。只有坚定了逻辑,才能保持始终如一,不会把自己搞精分。

下面我们就从常见痛苦入手,从反面说说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

第一类丧失主体性的痛苦:关于意义的定义,关于价值观整齐划一。

每个人都在成长中经历意义演化的过程,从最早被家里告知的意义,演化成被社会影响的意义,再演化成自定义的意义,是我们绝大数人经历的过程。

其实整个人类都已经在经历这个演化,我们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经历的探索和人类史大差不差,可以说个体思考一样穿过了人类思考世界的基本范式:

西方是从为神服务到求智到新自由主义,东方是朝天子做君子到做自己,差不多都是历经神话阶段,到形而上阶段,到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简单归纳为先接受一个整体解释,再发出自己的质疑,最后深入到具体生活去发展自己的追求。

那么问题来了,个体所到达的演化阶段各不相同,当环境结构处在其他阶段,矛盾和管辖就会产生。因为价值观的分崩离析,我们人类打了不知道多少仗了,如今还在打呢。因为更大力量的制约,让你要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无法走上意义实现的道路,是第一类丧失主体性的痛苦。

第二类丧失主体性的痛苦:关于个人和原生家庭。

过年期间的没意思和别扭,很大程度上就是主体性被隐约削弱打压的反应。你说这个就是我选择的道路,他们说这个道路必然不幸福。幸福的感受是主观的东西,本身难以证伪,辩论就循环往复。

现在我们说何为幸福生活是个体自己定义的,成功也是个体自己定义的,这个说法大家表面上都已经认同了。

说表面上认同,是因为大家觉得道理是这样讲,但大概率幸福是有的:比如钱多大概率幸福,长得美大概率幸福,家庭美满大概率幸福。问题是所有这些追求都需要人做出选择,做出判断,并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此主体性的实践难度就在这里,它不是一个说有就有,有了就快乐的东西。它是一个实践了就需要从此自己承担代价的东西,没有别人可以依赖,也就没有别人可以怪罪。

过年回家这几天如果难受,捧一本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定会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周围人叨叨一会儿,低头猛读几段,实现精神对冲。其实已经不是对冲,是你和哲学家并肩站在人类精神闪耀的高度,俯瞰着那几位亲戚。

为什么说要多读书呢,就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的所有困惑,翻开书全都在里面写着呢,历史上的大知识分子,为社会做出过几乎所有理论构建的解释。克尔凯郭尔说了,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掌握自由意志,去行动,去做出选择,去掌控命运,去承担结果,去做自己,才体现出人的存在。

第三类丧失主体性的痛苦:关于男和女,关于人和人。

先看男和女,就来到波伏娃著名的《第二性》,为什么说是第二性,就是说男性是主体性的第一性呀。比如你是女性,日常感觉都还挺具备主体性的,但发现一有男的在,就总被自动被划入第二性了,让男的先拿,让男的先说,让男的决定。不是说女的必须先拿先说先决定,是说评判以谁的观点和决策和福利为主的依据,不该是单纯的性别。这就是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要求的平等——你的性别和出生地、血型、肤色一样,只是一个天然存在,不应该作为被对待和筛选的依据,更不能因为这个直接就削弱掉你的主体性。

再看PUA,NPD,血包这些词,就是在说,他为了做他,从你这里攫取你的人生资产,以至于让你无法做你,你就失去了主体性,通常连带损害的还有身体的主体性,财务的主体性,时间精力的主体性。对很多人的2025来说,最实用的计划,就是一个一个收回控制权。

第四类丧失主体性的痛苦:关于你和手机

在2020年出版的《五种时间》中,我把所有的行为都分成“主动”和“被动”,把“自律”的反义词解释成“他律”,是因为在我研究的时间管理领域,时间管理已经空前变难了。

就算没有前面那些人与外界价值观、原生家庭、男与女的主体性痛苦,我们几乎都会陷入这第四种主体性的无意识失去:被算法吸引拱手让出塑造自己的时间,让手机对自己完成他律。作为时间管理专业人士,没啥可说的,专注力的屏幕戒断是必须刻意练习的。正在写的这篇日常小哲学,就是我的专注力训练过程,我要想继续塑造王潇,王潇的时间就不能被手机蚕食。

结语:

无论东西方,如今普遍认为价值的评判体系在于自我,不管是伟大或者平凡的一生,只要一个人实现了自我满足,都被认为是一种成功。价值体系已经去往多元化,尊重每个人的内心秩序,把美好、幸福等交给个人去自由选择,这就是主体性的实现,简称自我实现。

希望2025年,我们的实现道路既不被被手机占据和消耗,也不被他者评判和阻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