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看到了,民政部刚刚发布数据,2024年结婚登记人数610.6万对,较2023年768万对同比下降20.5%。创45年新低。
我们先别去分析这意味着什么,不妨先看看婚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再说不迟。
1
婚姻,它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制度,而是随着文明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合作模式。
注意,它是一种合作模式。
早期人类通过群居和群婚制提高生存概率,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和育儿,这种分工形成了最早的“生存共同体”。
别接受不了,是群婚制,我没打错字。
随着农业革命和私有财产出现,婚姻演变为财产继承的工具,一夫一妻制因能明确血缘关系而成为主流。
那时没有亲子鉴定,群婚不能明确血缘关系,所以遭到无情抛弃。
举个例子:古罗马用法律固定婚姻制度;而基督教将其与道德绑定,形成“一生一世”的伦理观念。
所以很扯淡的一个景观是:结婚时宣誓一生一世(类似于公开说谎),但其实法律都不支持,大家都信仰离婚自由——这就进入现代婚姻了。
现代婚姻更强调情感联结。
但本质上,它仍是生物本能(繁衍需求)与社会规则(稳定秩序)的混合产物。
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机制。就是上文说的合作模式。过不好可以散伙。
明白了这个,再谈其他。
2
想要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婚姻会解体吗?
这个不好说。比较可能的答案是:
婚姻不会消失,但形态将剧变。
首先,婚姻已从必需品变为选择题。
过去婚姻是生存刚需(共同育儿、抵御风险),如今外卖、家政、社保已替代它很大一部分功能。年轻人已发现,“结婚”已非必答题。
既然如此,它未来就可能从终身制转变到模块化。
未来可能出现“阶段式婚姻”:比如“5年合约婚”,到期后双方选择续约或解约,以适应现代人追求自由的心态。
当然也可能是多元关系并存。
不婚、同居、单身生育等模式将与传统婚姻并存。例如日本已有“事实婚”法律,承认非登记伴侣的权利。
……
可能还会更劲爆一些,参见我之前写的:
婚姻不再是唯一通关奖励,两性关系开启“体验装模式”。谈恋爱≈开盲盒(抽到SSR算赚到,抽到N卡秒删);同居≈试用装(7天无理由退货,过期自动续费);结婚≈限量版手办(买完就后悔,挂闲鱼还要被砍价)
……
更新潮的,就玩“元宇宙杂交(非生物学意义)”:
在虚拟世界和纸片人领证,现实中和室友分摊房租,完美实现“精神繁衍”和“物理生存”的进化分离。
章云苏,公众号:不正确春节催婚修罗场,长辈怎知“剩女”的快乐
现实一定比我们的脑洞精彩。
3
不婚主义一定会长期存在,而且将从边缘跻身主流。
政策需要更人性化,而非和趋势对着干。
要让不婚者感到被尊重,政策需跳出“婚姻中心主义”,构建包容多元选择的制度:
更进一步,要不要取消“家庭捆绑福利”?单身者是不是也可享受住房补贴、税收减免?例如瑞典就对独居者提供额外租房津贴。
甚至可以推广“单身友好社区”:配备共享厨房、公共育儿空间,解决独居者的生活难题。
不能回避的是非婚子女问题。要不要切断婚姻与育儿的强制绑定?
要不要扩大公立托育服务,让未婚者也能通过社会支持养育孩子?如法国就提供从婴儿到高中的全周期托管。
要不要承认“单身生育权”?允许冻卵、非婚生子落户,消除“结婚才能当父母”的歧视。
围绕婚姻,有很多隐形压迫。
要不要严惩职场婚育歧视?禁止企业询问求职者婚恋状况,保障不婚者的职业发展。
要不要立法保障家务价值?即使不婚,照顾父母或亲友也可折算为社会工龄,计入养老金。
还有文化包容,重塑社会评价体系。
这是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年纪轻的朋友,一定会在有生之年看到很多变化。
4
做个蹩脚的比喻吧。
婚姻就是一个工具,就像一款“远古APP”——过去它帮你打怪(生存)、组队(养娃),但现在手机里已经有外卖、家政、网课等新APP,旧程序自然会用得少。不过它不会彻底卸载,而是变成“可选项”。
接下来,政策一定会有反复,但未来的方向大抵不是逼你安装旧APP,而是让所有APP(结婚、单身、同居)都能流畅运行,每个人自由选择不卡顿!
没有谁能抵挡住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