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舒尔茨小说集《鳄鱼街》,卢江良/摄)

浅析《鳄鱼街》的“视觉叙事”与超现实主义特征

□卢江良

布鲁诺·舒尔茨是波兰籍犹太作家,1892年出生于波兰小城德罗霍贝奇(现为乌克兰境内),卒于1942年——在德罗霍贝奇犹太隔离区被盖世太保枪杀。他生前出版过《肉桂色铺子》《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部小说集,1938年曾荣获波兰文学院久负盛名的“金桂冠”奖,可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死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写作的巨大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足以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最伟大的波兰语作家和文体家之一。

在布鲁诺·舒尔茨离世六十八年后的2010年,笔者首次“邂逅”了他的小说集《鳄鱼街》(杨向荣译,新星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集,汇总了其生前出版的《肉桂色铺子》《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部小说集中的所有小说,以及他生前未曾出版过的三篇小说,一共二十九篇作品,据说已包含了他的全部小说。不过,说实话,在笔者练笔至今的三十余年间,阅读的世界名著可谓不少,但从来没有一部像他的《鳄鱼街》这样“难以卒读”的。

当然,这并非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拙劣,而是因为那部小说集绝大多数篇目里到处“舒展着那些来自诗歌的灵活品性以及不断延伸的甚至是捉摸不定的意象”,让笔者对“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无从把握,从而产生了“阅读”和“理解”的双重挑战。譬如,这部小说集的主打作品《鳄鱼街》,故事主线极为简单,就是通过描绘鳄鱼街的面貌揭示其本质。可作者在其中运用了繁复的辞藻和大量的通感,使得这条街变得光怪陆离,充满了奇幻色彩。

对于布鲁诺·舒尔茨为何会形成这种叙事风格?有评论家认为:他终生居住于德罗霍贝奇,“常年生活在孤独中,离群索居,沉醉在梦想和童年的回忆中”,并且“对物质世界的刺激反应敏感强烈”,于是“想用文学创作调剂枯燥的生活”和“采用一种主观的、心理上的时间,消除了梦想与现实的界限”,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度紧张的情绪节奏,令人惊讶的内心生活和幻想画家基里柯以及马克斯·恩斯特才具有的那种阴郁的想象力。”

应该说,上述分析不无道理,但或许只是成因之一。其实,纵观布鲁诺·舒尔茨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处的时代,波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一战后,重新获得独立,可随后又面临着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冲突。在二战期间,更是遭受了德国的侵略和占领,成为战争的重灾区。这种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无疑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传递着一种孤独与不安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情境‌。

尤其是后者,明显受到了当时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关于超现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期,特别是一战之后。战争的荒谬与破坏,使人们对传统信念产生了怀疑,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自动性书写”“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便成为被强调的对象‌。布鲁诺·舒尔茨成长于斯,还学过三年建筑,自学绘画,生前职业是中学图画教师,后来还被视为“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自然感同身受。

然而,作为作家,同时又是画家的布鲁诺·舒尔茨,受“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潮的影响与继承,显然跟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他除了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还特别注重颜色、气味、感受等细节描写,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通感等,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此,有读者评价道:“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中遍布巴洛克式的长句与比喻的铺陈,有点像跃动的抽象画。”

正因为布鲁诺·舒尔茨创造了这种“视觉叙事”,实践了“对现实另一重境界的超越和探索”。辛西娅·欧芝克说他具有“现代欧洲最伟大最原始的想象。”约翰·厄普代克认为:“世界在他的文字中完成了伟大的变形。”艾萨克·辛格更是高度评价道:“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的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2025.2.14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