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关于集采药的争议层出不穷,有的患者在用药后面临血压不降、麻醉效果不佳、泻药无效等问题。

虽然可能是个别现象,但是也引发了公众的疑问:这些药物与伪劣假药有什么区别?

确实,对于那些用药后毫无效果的药品,患者很自然地会认为它们是“假药”。然而,这些药物却是各大医院所采购的集采药。

对此,上海瑞金医院的郑民华主任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医院是否应该继续使用这样的药物?


这一疑问在上海两会上引发了20多位医疗界专家的关注,显示出这一现象已相当普遍。

如果将这一疑问进一步延伸,便会触及到药品集采的意义与作用。尽管医保谈判一分一分谈,这样的新闻总让人感动,但是谈判后的结果若是这样,那集采的意义究竟何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越来越多的人对医院药品的质量产生怀疑,进而失去对医疗系统的信任,这无疑是悲哀的。

2

近期有则新闻,即将进入北京医保的2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问题。

大枣配方颗粒的医保报销价为每斤100元,而在电商平台上仅需13元多,9斤的价格才相当于医保的一斤。

葛根配方颗粒的医保报销价为每斤184元,而电商平台的售价不到38元,几乎只是医保价格的一小部分。

更令人震惊的是,炒酸枣仁颗粒的医保报销价高达3000元一斤,接近白银的市场价格。


这种价格差异让人感到困惑:一边是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一边却是价格高得离谱的中药颗粒,同样是医保用药,这究竟是节省还是浪费医保资金?

为什么我们不开设逻辑课,我想逻辑这门学问,你要是懂了,你真会站出来吐那些脑回路不正常的人的。

集采药的采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的不仅是价格的谈判,更重要的是确保其疗效,否则可能会影响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

3

业内的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医保没什么钱了。因此医保局的主要职责是“压价”,而药品的质量监管则是药监局的责任。

医院在采购集采药时,虽然受医保局的管控,但资金的发放与药品的实际效果并无直接关系。

曾经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现在网上的名声不算差,因为高铁实验,他是真的坐。

c191,领导也是真的先坐。


只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集采药品的问题或许也就不是个问题了。

问题是,现在集采药被吐槽,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质量不稳定。许多医生反映,集采药常常出现抗生素过敏、血压未降、麻醉效果不佳、泻药无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是不是因于药企的品控不足原因造成的呢?

其次是疗效差异。许多专家和自媒体医生指出,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某些集采药的疗效明显不足。例如,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而集采药却无法达到相同效果。

第三是不良反应的出现。部分患者在使用集采药后出现了过敏等不良反应。这种之前不曾有的现象是不是与药品的纯度或制作工艺有关呢?

而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当医生在使用中发现集采药的效果不佳时,可能因为政策限制而无法为患者开具其他药品。

所以,如果药品效果不佳,需增加用量才能见效,究竟是降低了成本,还是反而抬高了成本?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很考验相关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圈儿 来源:抽屉读书

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deep

获取《DeepSeek15天指导手册—从入门到精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