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工作的医院辟谣是一种什么感觉?
江苏一位肝胆外科的白剑峰医生在1月25日发视频反映,使用集采的肌松药效果不行,患者在手术时“肌肉松弛效果不达预期,令腹腔空间不足,增加了手术风险”,让医生操作困难。
另外,他还在视频中提到,近期出现质量问题的药,并不是指所有的仿制药,而是特指集采中标的药,因为这些药的价格非常低!
2月11日,他所在的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式回复了,集采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大家可以详细看下面的回复,总结下来就是“药效没毛病,用量也没变”。这事儿表面看是医生和自己所在的医院“互怼”,其实背后藏着一个大问题——医生质疑集采药品,到底该靠“亲身经历”还是“实锤数据”?
一、医生吐槽集采药效差,不是第一次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医生质疑集采药了。1月份上海瑞金医院的郑民华医生就吐槽集采药效不好,“麻醉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医保局在春节前还特意赶到上海调研,最后对郑医生的质疑给出的结论是,“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跟这次江苏的剧情几乎一模一样。
- 医生视角:白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用了集采的肌松药后,患者肌肉松弛效果不如以前,手术风险增加。“我天天做手术,手感不会骗人!”
- 医院回应:调了1200台手术数据,发现集采前后药量基本没变——单次麻醉平均多用1mg(从12.8mg到13.8mg),但按10mg一支的规格,实际还是用2支,多出来的那点剂量连半支都不到,纯属正常波动。
医院的意思就是:“您觉得药效差?可数据证明用量几乎没变啊!总不能因为手感不同就说是药的问题吧?”
二、为啥光靠“感觉”容易翻车?
医生当然不是故意找茬。手术台上刀光剑影,手感差一点都可能出大事,他们的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医学是科学,不是玄学。
- 个人体验 ≠ 普遍规律:哪怕是个资深专家,一年能做300台手术,和全国集采药品覆盖的百万患者比起来,样本量还是太小。A医生觉得药效差,B医生可能觉得没问题,C医生甚至觉得更好用了。
- 手感会骗人:手术难度、患者体质、甚至当天医生自己的状态都会影响判断。就像老司机开车,今天觉得油门软,明天可能发现其实是自己脚滑。
- 舆论容易“带节奏”:一旦有医生公开吐槽,很容易被放大成“集采药都不行”,引发患者恐慌。去年支架争议时,就有人吓得非要自费换原研药,其实根本没必要。
问题是,如果每个医生都凭感觉质疑,国家得花多少钱去调查? 查一次数据,可能要调成百上千份的病例,专家开会论证,药监局抽检……这些可都是纳税人的钱啊!
三、要吐槽集采药效,先交数据!
不是说医生不能提意见,而是得按科学的方式提。就像患者不能光说“我头疼”,还得告诉医生疼了几天、有没有发烧、之前吃过啥药。具体到集采药效争议,至少要拿出这些“证据”:
病例对比:集采前后同类型手术各50例,用药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数据列清楚;
排除干扰: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这些变量得均衡,别拿90岁大爷和20岁小伙比;
量化指标:肌肉松弛度有没有仪器监测数据?不能全凭手感打分。
举个例子:如果这次白医生能够有数据证明,同样体重的患者,用集采药后手术时间平均增加20分钟,或者并发症率上升5%,这比一百句“我觉得”都有说服力。
四、集采药不是不能批评,但得按“基本法”
国家搞药品集采,老百姓吃药负担轻了,这是大好事。但政策落地时,医生和患者的真实反馈当然重要。不过提意见也得讲究方法,医院该要建立快速反馈通道,别等医生上网发视频才行动,医生 发现问题先填《药品不良反应表》,攒够案例和数据再说话;
说到底,集采是场“团体赛”,既要靠国家砍价,也要靠医生监督,但监督的前提是——用数据吵架,别用情绪打架。否则今天一个医生凭感觉质疑,明天一个患者看短视频恐慌,最后浪费的是所有人的救命钱。
退一步讲,如果某些集采药效真的有质量问题,现在这种吐槽模式,也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但对于一线医生来说,想拿出足够的病例和数据,应该也不是难事,要不很容易被舆论“反噬”,变成“壮志未酬身先死”。
医学是门严谨的科学,就算要“撕”,也得撕得专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