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错过”DeepSeek的广东,应该向杭州借鉴些什么)

当DeepSeek的通用大模型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亮相总台春晚……引领浪潮的“杭州六小龙”开年一亮相,就让世人惊艳。

不过,身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却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上大学前的成长轨迹都在广东;而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的事业甚至起步就在广东,“杭州六小龙”里,还有不少核心成员在广东成长、求学和创业……但他们最终没有选择广东,而是在杭州创业。

在不久前举行的广东省“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更是主动点赞上述企业。

赞赏之外,对广东更有鞭策之意。

人们在惋惜广东与机会“擦肩而过”之余,更多的是紧迫和反思。

常言道“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今日之广东,还能继续吸引创业者纷至沓来吗?新的产业浪潮到来之际,广东还能再一次“勇立潮头”吗?

比感到紧迫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焦虑。

首先,不应妄自菲薄——要知道,在不久前,我们还在为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的惊艳亮相感到自豪,而它的诞生地就在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全国有近一半工业机器人都是“广东造”……在不少产业领域,广东仍有足以引领大局的优势。因为一两件现象事件和热点出现就动摇自己的战略定力和方向,大可不必。

但透过现象,我们依然看到一些根本性变化:“六小龙”在一座城市“扎堆”,这说明AI“硬科技”集中涌现杭州绝非偶发,必然有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创业氛围和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

对企业家而言,每一次创业都堪称决定企业生死的“惊险一跃”。在市场竞争中,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的。正因如此,企业家选择创业地点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比较营商环境、当地政策、配套措施才下定决心。

虽然在多个领域,广东从总量、数据上难言“落后”,但如今,一批在产业新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广东或许“沾亲带故”,它们的创业和发展却没有首选“广东”,甚至有不少企业创业之后还选择离开广东,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才是焦虑之外,广东更现实的“危机感”所在。

回到问题的本身,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许能化焦虑为“他山之石”。

鉴杭州,知不足,广东能从杭州身上,借鉴到什么?广东要摆脱对“量”的过分重视,转变“吹糠见米”的心态。

2024年,广东刚刚迈上经济总量14万亿的新台阶,而杭州所在的浙江,则刚刚迈过9万亿。

经济体量大,是广东优势所在,同样也带来“经济大省挑大梁”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实现“量”的保持,守住“量”的增长,广东不少地方近年来更倾向于关注投资大、见效快的项目。

其实,换位思考,追求总量增长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吹糠见米”的心态日渐显现:大项目投资大、见效快、受关注,容易出政绩;而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往往项目小、周期长、风险大。

因此,不少地区对一些虽然具有颠覆性发展潜力、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产值的科技企业,没有做到“致广大而精微”,或者难以称得上深谋远虑。

而对量的过分重视,或许容易让人对事关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缺乏冷静判断,比如:目前广东市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数量都位居全国第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广东科技创新水平同样“一骑绝尘”?至少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广东在人工智能等不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在看来被赶超的趋势越发明显。

一句话:在颠覆性创新爆发的密集时期,差距可以在毫厘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瞬息万变。

更关键的是,大的体量,大的优势,能不能转化为新型的和优质的生态?

其次,广东还要借鉴杭州坚持“长期主义”,培养真正“等得起”的耐心。

仔细梳理“杭州六小龙”和近年来“出圈”的杭州企业,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共同的标签:都为年轻科技人才创办,都处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科技产业领域。同时,还都是民营小微企业。

他们的成长自然得益于杭州丰富的创新土壤,背后还少不了杭州国有资本的关键支持:在“六小龙”中,得到杭州资本投资的就覆盖了云深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和DeepSeek四家。部分基金早在2018年就对这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其中不少都是持续追加投入。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杭州不仅给予较优厚的“安家”条件,且容错率较高,对于遭遇一时失败的企业依然继续支持——在坚持对企业“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之外,还默默陪伴企业成长壮大,获赞“最懂企业的政府”实至名归。

事实上,广东已经进一步强化“包容失败”坚持“长期主义”的规范性:去年,广东立法通过《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其中明确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作为推进广东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重要内容。剑指激发和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也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以此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支持。

然而,仍有一些投资机构反映:在如何容错上缺乏操作细则,而在不少领域,以盈利为目的的“硬杠杆”仍未拆除。真正的“容错”并不落地——“容错”只存在文件和政策上,不见落实。在很多领域,执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玻璃门、隐形门依然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耐心”之前加上“真正”二字的原因。

而也有一些广东企业家反映:在创业过程中,只有闯出创业初期的“鬼门关”才能迎来来自政府和机构鲜花和掌声,不少来自政府的优惠的补贴都来自“功成事后”,在最需要资金等各方面支持的时候,企业一力承担全部风险;等到项目做成了,来自政府的“阳光雨露”才姗姗来迟。从企业的角度看,“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之感情差别可想而知。

企业体感有“温差”,用脚投票在所难免。

当然,在比照借鉴杭州之外,广东也应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

广东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成长出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经济增加值占比1/4强,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近1/3,去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广州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链条、产供销环节高度耦合。与其他省份发展路径、遭遇的挑战、承受的压力并不相同,发展自身产业体系,更不能“追热点”“看眼前”。

从另一个角度说,大企业多、产业链和区位优势都如此显著的广东,能不能借势培养新的生态、孕育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土壤?

以DeepSeek为例: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乏扎根杭州的业界龙头企业为其提供算力底座,发展中也有体量相当的企业在探索途中各自发力,在技术领域相互扶持。同时,身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供应链和市场网络触手可达……这些同样也是广东的优势,更是广东亟待重视和开发的领域。

2024年,广东GDP增长为3.5%,与设定目标仍有差距,这是广东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结构转化的必然现象,有焦虑,更要有定力。既然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注定了要走长路、走夜路、走远路。反思的就不应该只停留纠结“人有我无”和如何“速成”。

更应该拷问的是:广东还有没有最初“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是否还有愿意力挺原始创新的定力和耐心?

这是在“焦虑”之后,更应考虑的根本问题。

其实,面对发展,广东人向来不缺乏自我觉醒意识:二十多年前,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曾经引发不少人对广东、对深圳能否继续“先行”的忧思。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深圳并没有落后,甚至在一次次改革浪潮中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但这样的反思和检视却尤为珍贵。广东,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反思自我中继续实践,反而借助这样一次次“焦虑”实现了新的腾飞。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广东是否应该为“错过”DeepSeek而焦虑?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同样抛给DeepSeek,它的回答中有一句话或许值得借鉴:

“广东更需关注自身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不可替代性,而非追逐个别企业。也无需因错过某一特定企业而过度焦虑,广东有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开放合作,保持在科技前沿的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