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集采药品的问题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1月份的时候,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部分集采药品存在“血压不降、泻药不泻、麻药不睡”的现象,这可把广大群众吓了一跳,毕竟药品安全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在此之后,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卢长林也在北京两会上提到了集采药品质欠佳的问题。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城市的医务人员纷纷表达了对采集药品质的担忧,显然这不可能是一个巧合。
对此官方迅速做出了反应,一方面,公开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充当药品安全的吹哨人,另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对专家们提到的集采药进行质量调查,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给公众一个交代。这一连串的表态足以说明国家对药品问题的重视,不过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集采药,为什么它会引发热议呢?
集采药,顾名思义,就是由官方出面,集中且大量采购的药物。集采药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价格低廉。2018年11月14日,官方发布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标志着集采药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方案实施之后,上了集采名单的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给患者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比如人工关节,集采前的价格是3万5,进了集采名单后,价格降到了7000元,心脏支架最初的价格是1万3,集采之后降到了800。至于一些价格本就不高的药物那就更夸张了,孕妇经常要吃的叶酸片,现在每片的价格不到3分钱,用于治疗低钾血症的氯化钾针剂,一支只要1毛6,很多患者在看到这个价格之后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集采的影响力,根据国家医保部门统计的数据,之前上了集采名单的药物,平均价格降幅高达53.7%,近四分之一的药品价格降幅甚至超过了80%。
这么看起来,集采就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团购,只要买的人多,价格就能打下来,那么集采药又为什么和品质不佳联系在一起了呢?那就要提到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区别了。所谓原研药就是药企的原创性新药,研发成本极其高昂,定价远远超过了同类药品。当然一分价格一分货,这类药品通常质量过硬,深得患者的信赖。
但是对普通患者来说,大家根本没有办法承担原研药高昂的价格,一支针剂几千块,砸锅卖铁也用不起啊。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在药品研发上投了那么多钱,不卖这个价格根本没办法回本,所以就算上了集采名单,原研药的价格也还是降不下去。
好在市场上还有仿制药,这里要指出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仿制药并不是假药,它是对一些专利过期药品的仿制,在上市之前也需要经过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审查。总之一句话,仿制药在功能性、安全性上都是合格的,只不过没办法仿制最新的药物而已。
因为不需要承担研发费用,所以仿制药的成本非常低廉,能登上集采名单的,大部分也都是仿制药。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九批集采名单中,一共有1653种药品,其中仿制药的占比是96%。这个比例虽然夸张,但是却很真实,毕竟推出集采药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价,要是名单上原研药占了大头,那价格别说降50%了,能降5%就谢天谢地了。
大量仿制药进入集采名单的确给患者带来了福利,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企业资质问题。我国的药企资质是分等级的,等级高的药企持有A 级证书,有研发新药的能力,等级低的就只有B级证书,主要从事仿制药的生产。
显而易见,B证的申请难度要比A证小的多,所以不少实力不够的药企都退而求其次,选择申请B证,这直接导致国内持有B证的企业数量暴涨。但是从去年开始,监管部门开始提高B证的申请门槛,这些企业为了存活下去,就只能选择打价格战。
通过不断压低价格来博取上集采名单的机会,这也成了一些药企的生存之道。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心,大幅度的降价会不会让药企铤而走险,进而影响集采药的质量呢?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旦采购的价格压的过低,药企们能否守住底线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其次,就是对原研药的阻碍。在药品集中采购之前,医生开药基本是仿制药和原研药各占一半,很多时候会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如果病人家里经济条件好,就想用进口的原研药,那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自从集采药问世之后,价格战越打越激烈,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原研药的生存空间,不少医院甚至没有原研药销售。对一些想用进口药物的患者来说,这就是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对一个国家的制药行业来说,原研药和仿制药同样重要,如果因为仿制药的盛行而断了原研药的生路,那就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了。
总之,集采药的出现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情,但我们也要尽力规避这一举措背后的负面影响,保证集采药的品质,同时加大对原研药的投入,说到底药是用来救人的,可一点马虎不得。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