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玛嘉烈医院肿瘤科疑似爆发“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群组,3名医生出现发烧、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其中1人在入院24小时内不幸离世。

据了解,去世的医生年仅30多岁,身体健康且无长期病患。他刚刚获得了肿瘤科专科医生资格,却因急性病症去世,令人惋惜。

感染源头仍在调查中

初步调查显示,2月4日,第一名医生开始出现症状。2月6日,该名医生病情急转直下,入住玛嘉烈医院接受治疗,并于2月7日不幸离世。其他两名医生分别在2月6日和2月10日出现症状,病症轻微。3人均为玛嘉烈医院肿瘤科医生。



图片来源 香港商报

2月10日,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接获玛嘉烈医院的呈报,于2月11日展开调查,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联同玛嘉烈医院代表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巡视肿瘤科的工作地点和其他设施。

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医生表示,初步化验结果显示,3名患者中仅有一人的粪便样本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呈阳性,其他两位患者的相关样本(包括去世患者)则呈现阴性。综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现阶段初步认为此群组个案可能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有关。

卫生防护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环境调查仍在进行中,并会继续联同医院管理局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调查事件,追查潜在的感染源头。

个案罕见仍存疑问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平均每年仅有个位数感染病例,死亡率低于5%,引致健康成人死亡的情况非常罕见。去世医生本身年轻健康,却在短时间内情况急转直下,并在24小时内离世,这种情况实属特别。

因此目前个案仍有许多疑问,现阶段无法排除其他致死的可能性,包括化学药物相关、自体免疫问题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有结论。

对于其中两名医生(包括逝者)的粪便样本未验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袁国勇解释,暂时怀疑曾服用抗生素导致未能检出。但因短时间内同一工作地点有3人出现腹泻情况,故有理由怀疑为群组感染。

袁国勇特别提醒医务人员,若有腹泻情况,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而应先验清楚。一旦感染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服用抗生素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奇怪的并发症”。他强调,一般情况下,无论病毒还是病菌引起的腹泻,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并建议多喝含电解质的饮品补充水分,有助于恢复健康。

袁国勇指出,一般而言,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多与食物污染、水污染有关,例如生或未经充分煮熟的肉类、受污染的蔬果或未经消毒的奶制品,亦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食用任何食物时,确保完全煮熟是最安全的选择。

来源 香港商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