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的一所公立医院传来一则噩耗:
玛嘉烈医院肿瘤科有三名医生相继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其中一名年仅30多岁的医生因此离世!
(图:星岛头条)
昨天(11日),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哀痛,并向其家人致以慰问。
(图:香港01)
令人痛心的是,这位英年早逝的医生,刚刚取得肿瘤科专科医生资格,一直在公立医院服务。
他的同事和上司都评价他“专业精神实为医护同业的典范”。
而就在病发的前一刻,他仍在病房照顾患者...
(图:香港01)
入院24小时内死亡!
这次感染的爆发,严重程度远超想象。
通仔整理了一下时间线,这三位医生分别于本月4日、6日及10日出现发烧、腹痛及腹泻等症状。
(图:东网)
其中,最先发病的医生在2月4日出现病征,2月6日入急症室求医,最终在2月7日离世。
有专家指出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
(图:香港01)
当时,这名医生抵达急症室求医时已神智不清,血压及血氧水平极低,情况危急。
医院立即为他进行了插喉施救,并输注了两种抗生素及氧气,转入深切治疗室进行全力救治,但他却在入院后的24小时去世!
(图:晴报)
专家表示,对于一向身体健康、没有长期病患的人来说,因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而死亡的情况实属罕见。
目前,对于具体的致病原因,专家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图:星岛头条)
感染源成谜
这一事件迅速在全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大家纷纷猜测,这三名医生究竟是如何被感染的?
有网友提出:“是否是通过医院餐厅传播的?”
(图:香港01)
但经过深入调查,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医院餐厅是感染源。并且如果医院餐厅存在问题,那么受感染的应该不止这三名肿瘤科医生。
院方也表示,目前暂未发现这三名患者曾在同一餐厅用餐。但他们曾在医院六楼一同用膳,因此存在通过受污染的环境而感染的可能性。
(图:香港01)
这下便有网友猜测:“医生可能是通过肿瘤科办公室及洗手间等公共区域传播的。”
为此院方已经迅速行动,在肿瘤科办公室及洗手间取走了约40个环境样本进行检测。
(图:香港01)
同时,院方也呼吁肿瘤科的医护人员,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至于最初这位医生的感染源头,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剖才能找出确切的病因...
(图:星岛头条)
如何预防?
通仔发现很多网友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存在疑惑,那它和我们常说的“大肠杆菌”到底有啥不同呢?
(图:网络)
通仔这就给大家详细讲一讲。
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都不会造成伤害。
但某些菌株,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则能产生强烈毒素,并可引致严重的食物传播疾病。
(图:星岛头条)
并且任何年龄人士均有可能受到感染,即使是年纪较大的健康儿童及成年人亦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图:明报)
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由进食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如生或未经煮熟的免治肉类、受污染的蔬果、未经消毒的奶类制品等。
该病亦可透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图:星岛头条)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潜伏期约为3至8天,一般是3至4天,主要采用支援性治疗(帮助身体恢复、维持身体基本功能的治疗)。
当出现严重腹泻时,患者最重要的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出现溶血尿毒症,有可能需要特定的支援和输血治疗。
(图:星岛头条)
其实预防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与预防其他食物传播疾病相似。市民须注意个人及食物卫生:
1.处理食物时应遵从食物安全五要点:
即精明选择(选择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洁(保持双手及用具清洁)、生熟分开(分开生熟食物)、彻底煮熟(彻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温度(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以预防由食物传播的疾病。
(图:星岛头条)
2.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处理生的肉类或家禽后、如厕或更换尿片后和接触动物后,都应该用枧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图:星岛头条)
3.进食和饮用已彻底煮熟和煮沸的食物和食水。
烹煮或翻热食物时,须确保其中心温度达至70°C或以上并维持至少30秒。
(图:星岛头条)
4. 避免进食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未经煮熟的食物。
5. 如出现怀疑受到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肠道病征,特别是出血性腹泻,应立即求医。
根据政府食安中心资料表示,就爆发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全球最常见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来源是牛肉,其次是农产品(蔬果)和乳制品。
(图:香港01)
而且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若污染了冷藏食物,则在冷藏的环境下仍可存活。
所以大家在进食冷藏食物前,最安全的方式是确保食物完全煮熟再食用!
最后,通仔希望专家团队能尽快找到感染源,让逝者安息,也让医护人员和市民能够安心。
那么大家认为这次事件的源头究竟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