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凭借仁德之名与坚韧的意志蹉跎60年,终于从织席贩履之徒崛起为一方诸侯,建立蜀汉政权。然而,其三造大汉的宏愿最终未能实。我们今天来具体分析一下,刘备三造大汉为什么未能成功。
首先是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先天缺陷。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核心要点是“跨有荆益,联吴抗曹,两路北伐”。这一战略看似逻辑严密,实则存在致命漏洞。
荆州作为南北枢纽,既是刘备北进中原的跳板,也是东吴“全据长江”的关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设了孙吴会默认刘备对荆州的控制,但东吴的鲁肃版隆中对同样将荆州视为必争之地。
孙权曾言:“荆州与国邻接,沃野千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这种战略目标的根本冲突,导致孙刘联盟始终处于脆弱状态。在孙权在北上谋求徐州失败后,必然会再度谋求荆州,来作为江东基业的屏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孙权趁机袭取荆州,直接切断了蜀汉和荆州的联系。
益州地缘劣势
益州“四塞之地”的地形虽利于防守,却限制了对外扩张。蜀道艰险导致粮草运输成本高昂,诸葛亮北伐时“木牛流马”的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补给难题。此外,蜀汉农业基础薄弱,人口稀少,难以支撑长期战争。
相比之下,曹魏占据中原富庶之地,人口与粮产占绝对优势。多线防御的压力,蜀汉需同时应对曹魏的关中威胁、东吴的荆州觊觎,以及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后,虽暂时稳定后方,但长期驻军消耗了大量资源。这种多线防御的态势,使蜀汉难以集中力量实现。
蜀汉人才的断档
关羽、张飞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猛将,关羽更是作为刘备集团荆州方面军的总指挥,独自北伐,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可惜碰上东吴的偷袭,北伐功败垂成,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谋士是法正,武将有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虎上将中的四位,后勤则是由诸葛亮负责,汉中之战几乎集中所有蜀汉的精锐,但也由此造成了荆州的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主要是人才不足,要是有张辽这样的人防守坚固的江陵城,荆州何至于丢。
等到夷陵之战时,蜀汉的黄权被迫北上投魏,助阵的五溪蛮王战死,人才断档,后期则完全倚仗诸葛亮,诸葛亮作为北伐的统帅,而李严管后勤,李严并不支持北伐,只想裂土封王,把益州分出巴州,自己作巴州刺史,最终导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蒋琬、费祎虽为贤臣,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作为蜀汉来说,正统性则是来自于北伐,北方的曹魏作为伪朝,对蜀汉来说拖的越久就也不能实现,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也没出过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星陨五丈原,何薄与汉,炎汉的大火慢慢熄灭了,但它的去的壮烈,而代汉的曹魏,皇帝被当做傀儡去愚弄,它亡的卑微。
刘备的三造大汉虽然未能成功,但是大汉的旗帜在巴蜀地区飘扬了43年,大汉在巴蜀延续了43年,在263年大汉在成都悲壮的落下了帷幕,但大汉的精神是不灭的,那个封狼居胥、明犯强汉者的大汉依然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