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领袖的个人能力并不突出(孙权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团队内部并不团结(江东士族和孙氏集团并不同心同德)的时候,要想统一天下,还得靠人口和土地。
东吴占地很广,但都是长江以南地区,在三国时还属于荒无人烟的地区,两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没有充分开发,长三角倒是开发了一部分,但也不像关中、中原地区开发的充分。
东吴土地很广阔,但有价值的并不多。土地价值不高,人口基数自然就差,东吴比曹魏少了将近一半人口。
据统计,曹魏的在册人口数量在500万左右,有学者估计,曹魏实际人口应该是1500万左右。
孙吴的在册人口数量在230万左右,有学者估计东吴的实际人口可能在1000万以上。
蜀汉更少,在册人口数量约为94万,有学者认为蜀汉的实际人口可能达到600万甚至更高。
曹魏和东吴人口比差不多是二比一,按照正常水平,曹魏凭借人口土地优势,早就应该实现大一统,只不过是曹魏集团整体水平太菜。
要是刘邦或者朱元璋,再不济就是刘备拿到了曹操的剧本,一统天下也早已是板上钉钉。
曹操固然是一代雄主,但前期灭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平张鲁张绣耗费了他太多精力,再加上他有头风病(八成是高血压),过早的去世,没有时间能一统天下。
曹操死去后,曹魏集团基本上没有特别厉害的军事人才,要不然也不至于被司马氏夺了江山。
曹魏-西晋集团能够最终消灭蜀汉、东吴,完全是凭借人口财富优势活活将它们耗死的,“人为”的因素反而占小部分。
换句话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人才水平差不多,蜀汉集团的人才水平稍高一点,以“人为”弥补了人口和土地的劣势,东吴则较多依赖长江天险。
人才水平差不多,这个天平暂时是平衡的,没有“超人”出现打破平衡,所以这个平衡状态能保持六十多年。
诸葛亮倒是个类超人,但他的“超能力”全都用于弥补人口劣势了,没能发挥逆转乾坤的威力,要是他是曹魏阵营的一员,那早没蜀汉和东吴什么事了,刘备和孙权早就跪地向曹操称臣了。
没有X因素打破平衡,随着时间的发展,曹魏的人口优势会不断积累,最终这个优势会打破三国的平衡。
以上才是孙权没能一统天下的主因。
但有主因也有次因,上面已经分析过,领袖的个人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就是次因。
孙权这个人,还是他大哥孙策看的比较清楚,孙策死前遗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的话简单来说就是,老弟你也就只能守成,开拓就不行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赤壁之战,孙权任命周瑜防住了曹操,夷陵之战,孙权任命陆逊防住了刘备,守成绰绰有余了。
至于开拓就稀松平常乃至拙劣不堪了,孙权前后六次征讨合肥,均无功而返。尤其是第二次征合肥,逍遥津之战,孙权以十万对张辽八百,被张辽追着打,孙权还差点被活捉,这军事水平在三国也算是垫底了。
就孙权这个军事能力,想统一三国,相当困难。
除了孙权个人能力差强人意外,东吴集团的内部凝聚力也很差,江东本地士族并不忠心于孙氏,他们当年也是被孙策的大棒打服的,心里多少有点不甘心。当年赤壁之战,江东士族全都撺掇孙权投降,就是为了改换门庭。
江东士族貌合神离,孙氏宗亲内部也祸起萧墙,孙权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弥合内部矛盾去了,哪还有精力去问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