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袁公路,雄踞淮南,与河北袁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是比袁绍还要正统的“四世三公”。只因演义中曹操的一句“冢中枯骨”,袁术便成为了人们调侃的对象。
历史上的袁术真的是“冢中枯骨”吗?他的真实实力究竟是怎样的?他手下又有哪些名将?
嫡次子与庶长子
袁术和袁绍到底是啥关系,为什么袁术和袁绍看起来根本不像亲兄弟?
他们两人所属的袁氏,在东汉时期被称为“汝南袁氏”,是东汉有名的大世家。“四世三公”的意思是,他们家四辈人里,出了三个位列三公的人物。
东汉时期,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位,这三个职位在朝中都是仅次于皇帝的大官,每代人都有这样的人物,袁氏不可能不兴盛。
袁氏传到袁术的父亲袁逢这一代,依然没有衰落。袁逢身居司空之位,是袁家的中流砥柱,他的大哥袁成也官至左中郎将。
虽然东汉有很多中郎将,但是从袁逢的地位来推断,袁成这个中郎将应该不一般。
袁成不光是官职比弟弟小一点,生活中也有些不如意。
袁逢他们这一代兄弟十几个人,袁成身为最大的孩子(大哥早亡),却一直没能有个孩子。
他们的父亲袁汤活到八十六岁,却连长子长孙也没有见到,一直有些遗憾。
说起袁汤,他比自己这三个儿子厉害多了,老三袁逢最多也就是担任过司空,老四最多也就是担任司徒。
他们的老爹袁汤可是把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当了个遍,最后还是因为天意才退了休。
袁成其实也很努力,但是由于某些因素,他媳妇一直都怀不上。袁成没有办法,只能从弟弟那里借来了一个儿子,当作自己的嫡子来养,而被借走的这个孩子,就是袁绍。
袁绍是袁逢最大的儿子,但是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因此袁绍只是一个庶长子。
将最大的庶长子借给哥哥当儿子,在当时也并不稀奇,这对于袁绍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他在自己家里,再怎么努力也是个庶子,只能当袁术的副手。
但是到了袁成这里,他是袁成唯一的儿子,自然是袁成的嫡子,得到了嫡子应有的待遇。
也正因如此,袁绍才能在河北拥有自己的势力,他在河北继承的是袁成的家业,而袁术在淮南继承的是袁逢的家业。
至于老四袁隗,一直都住在洛阳城内,袁绍和袁术起兵讨伐董卓,袁隗与袁氏一大家子人,全都被董卓给杀了。
现在再来看袁绍与袁术的关系,袁绍本应是袁逢这一脉的一个庶子,他在本家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奴仆。
而袁术才是袁逢真正的嫡子,说他是袁绍的主人有点过了,但是也差不多。
袁绍只不过是运气好,碰上了一个无后的大伯,成了嫡子,摆脱了当奴仆的命运。
这样的人出现在袁术的面前,他自然是看不起的,甚至还有点生气。
袁术的家族血统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袁术的运气也没有问题,他真的是那种可以称帝的人,但是他唯一的错误就是太着急了。
如果他能再稳固一下自己的地位,各势力之间的形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学士朱升就告诉他了,一定得先做好被人围攻的准备,再选择称帝。朱元璋听了他的话,成功开创了一个两百多年的王朝。
朱升能有这样的见识,那也是学历史书学来的,历史上的反面教材太多了,袁术就是其中一个。
在《三国演义》里,为了深化袁术“冢中枯骨”的形象,为他安排了一段看见玉玺走不动路的剧情。当时他为了得到一方没什么用的传国玉玺,就把孙策给放走了。
这段剧情其实是演义的杜撰,袁术虽然有些着急,但是他也不傻,军队和玉玺的重要性他还是分得清的。
历史上的袁术确实拿到了玉玺,只不过不是那么拿的。
当初孙坚带兵攻入洛阳,确实得到了那块传国玉玺,这块玉玺被他交给了妻子吴氏,也就是孙策孙权的生母。
孙坚战死之后,军队原路返回,这块玉玺就被袁术拿走了。
当时的孙策也就十几岁,吴氏也没有办法。
拿到玉玺的袁术就开始琢磨了,自己要不要称帝呢?而是他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实力,而是敌人的实力。
当时吕布还没有死,他正依附于袁术帐下;而北方的堂哥袁绍,正跟公孙瓒抢夺河北的地盘;曹操就更别提了,他刚刚经历了宛城之战,儿子和大将都没了,正在郁闷……
至于刘备,前不久刚被吕布偷袭,导致他败于袁术,此时的刘备正带着关羽张飞思考接下来的路……此时天下最强的势力,就只剩下手握精兵强将的袁术了。
如果你是袁术,你称不称帝?一般人可能还要想一想,但是袁术是什么人?四世三公、袁氏后裔,兵粮足备……他肯定忍不住。
帐下英才
袁术的帐下究竟有哪些人?当时淮南大部分地区都在袁术手里,淮南的人才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孙坚的大儿子孙策自然不必多说,孙策的好哥们周瑜其实也在这里,周瑜的好朋友鲁肃也在这里,当时周瑜的父亲就在袁术手下担任丹阳太守。
袁术早就听说过周瑜的才能,但是他并没有重视周瑜,因此当周瑜主动申请去当一个县令时,袁术就把他放走了。
其实周瑜早就看出了袁术并不是干大事的人,因此并不想在他手底下卖力气,他当县令期间,又结识了鲁肃。后来孙策起兵,周瑜马上就卸任追随孙策去了。
除了周瑜,此时还有一位名士也在袁术手下,此人就是刘晔。刘晔也是正经的汉室宗亲,他是刘秀的后人,比刘备还要更“亲”一点。
刘晔十几岁的时候,便按照母亲的命令杀了人,之后还神态自若地向父亲请罪,他还被当时的名士认为有“佐世之才”。
刘晔年轻的时候投奔了刘勋,这个刘勋是袁术的手下,而在袁术死后,刘晔便跟着刘勋投奔了曹操。
曹操虽然重视刘晔,但是却并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
刘晔平时并不参与出谋划策,但是他出手就是杀招。
他第一次出招,是在刘备刚占领西川的时候,他认为此时刘备正忙于内政,必然无法防备外来的威胁,建议曹操马上出兵,但是曹操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曹操去世之后,刘晔又被曹丕重用,这一次他建议曹丕援助刘备灭吴。
但是曹丕还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如果曹操和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言,恐怕三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周瑜和刘晔都很有谋略,只可惜一个短命一个未逢明主,而且这两人的战略都在针对刘备,招招都要刘备的命,他们两人确实是真正的“刘备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