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公众号又改版了,好多粉丝反馈收不到励职派的文章了,为了及时接收到文章,大家可以【星标⭐️】,关注我们不迷路。


大家好,我是拂苏。

2月6日,是共和国历史上,举国悲痛的一日。

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带着一生的奉献和无限的赤诚,

黄旭华,这个为祖国奉献了一辈子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有人说,袁老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让我们不再挨饿; 而黄老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让我们不再挨打。

如今他们相继离世,怎能不叫人伤悲?


袁老的英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但黄老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为什么呢?

因为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1926年3月,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的一个医学世家,排行老三。

他幼时学医,立志继承家里衣钵,悬壶济世。

可长大后的他,在亲眼目睹日寇欺凌国人的惨状后,满腔屈辱与愤慨无处发泄: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t杀就t杀?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到处流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在黄旭华的心中不停地生根发芽。

他开始思考国家贫弱的根源,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个体的生命,无法改变国家被欺凌的命运。

于是决心弃医从工,用科技的力量拯救国家。


学生时代的黄旭华

1945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录取。

交通大学造船系是中国第一个造船系。

在这里,黄旭华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

在他们的教导下,黄旭华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这为他以后的核潜艇事业做了铺垫。


1958年,美国人放出豪言: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仍有最后一张可以让敌人陪葬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核潜艇!”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也为了守护国家安全, 30岁的黄旭华临危受命,正式开启了他的核潜艇之路。


这是一项重大机密工作,一旦参与,就意味着要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

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一消失就是30年。

当时研制核潜艇非常困难,无资料援助,也无专家指导,甚至全国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

黄旭华他们只能想了个笨办法——

从国外的报刊上的零星资料里搜罗核潜艇的信息,努力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

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

刚解决完实物参数,更大的困难又来了。


黄旭华至今保留着一把“前进”牌算盘。

当年没有计算机,所有的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 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为了一个数据,经常一算就是一天一夜,不分白昼。

靠着一副算盘,黄旭华和同事硬是演算出了上万个精确数据,逐一攻克了核潜艇的多项核心技术。

可就在核潜艇设计推进到关键时刻,黄旭华突然收到了一封家书。

他父亲,因病去世了。


父亲去世,黄旭华心如刀绞。

但他无法给家里回信,更无法千里奔丧, 从此他成为了家族中的“不孝子”,被亲人多有埋怨。

满腔悲痛无处诉说,黄旭华只能更加努力地工作。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深海。

艇上四万多个零部件,一千多种材料,全部是国产,无一进口。

在全世界都对中国封锁核潜艇技术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一个神迹。

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开始服役。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都没有回过家, 从青丝到白头,他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这一刻,对于父母、亲人的愧疚,终于有了释怀。



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刊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母亲含着泪一遍遍地读。

尽管文章中没有黄旭华的名字,但黄母知道,那个让全中国挺直了腰杆的民族英雄就是她的儿子。


之后黄母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说:

“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瞬间红了眼眶。

自古忠孝两难全,但他知道,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除了父母,妻子李世英的理解与帮助,也是支撑黄旭华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他们是同事、是夫妻、也是战友,相濡以沫69年。

黄旭华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而李世英就在爱人守护祖国之时守护着他。

为了让丈夫心无旁骛安心搞科研,李世英一手带大3个女儿,整日操持着这个家——

从上海举家迁往北京,李世英怀着孩子千里迢迢搬家; 从北京迁居气候条件恶劣的海岛,冬天几百斤煤球,李世英和女儿一点点往楼上扛; 地震了,李世英一手抱一个孩子拼命跑。 ……

为此,她不得不放弃原本同样出色的工作,将事业归于平淡。


尽管嘴上有些抱怨,但老两口却感情甚笃。

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

无奈之下,李世英只得买了理发工具,在家为黄旭华剪头发。

这一剪,就是大半辈子。

1988年,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参与深潜试验。

事关生死,李世英却很冷静。

她说:“你是总师,你必须下去!你必须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


直到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李世英忍不住哭了。

原来她表现出的冷静,只是为了不动摇丈夫的决心。

黄旭华说,“我们从来没和对方讲过一句我爱你,但我们一直是心心相印。”

他们的爱,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水上无声却有千钧之力。



自黄旭华院士走后,人们纷纷自发前往黄旭华曾奋斗的地方献花吊唁, 缅 怀这 位 国之巨匠。

悼念厅里,鲜花被做成了潜艇和海浪的造型,这是独属于黄旭华的纪念方式。

他的一生与祖国核潜艇事业紧密,完全实现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将 自己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

真正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实像黄旭华院士一样,从未被教科书讲解,甚至隐姓埋名一辈子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

他们就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征途上,成为难以逾越的精神丰碑。

无论是否已远行,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火种,会在华夏大地熊熊燃烧。

正如演员黄晓明的悼词中所写道:“此刻深海静默,但功勋永存!”


最后,致敬黄老,愿先生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拂苏,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纠结的文艺女青年。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励职派”(ID:tmp_356139977),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