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明日正月十七是“凶日”,牢记:1不拜、2不起、5不留,有讲究

明日便是正月十七了,在民间传统里,正月十七被视为有着诸多讲究的日子,流传着“1不拜、2不起、5不留”的说法。这些讲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1不拜:不拜新坟

在正月十七这一天,有不拜新坟的讲究。新坟指的是新近去世之人的坟墓。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禁忌可能与传统的丧葬习俗和对逝者的敬重有关。

一方面,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时间和仪式规定。正月期间,人们认为是阴阳交替、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不去拜新坟,可能是为了遵循一种古老的仪式节奏,避免打扰到逝者的安息。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逝者的敬重。新坟中的逝者刚刚离世不久,他们的灵魂或许还处于较为特殊的状态,在正月十七不去祭拜,是给予逝者一种特殊的宁静和尊重。



二、2不起:不起新屋、不起争端

其一,不起新屋。正月十七不宜起新屋,这反映了古人对建筑活动与自然、民俗的关系的一种理解。在传统观念里,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稳顺利。起新屋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涉及到土地、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正月十七时,可能认为此时的气场或者说运势还不适合开展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正月里天气寒冷,不利于建筑材料的准备和施工人员的劳作,而且这个时候人们更多地关注于新年的庆祝和家庭团聚,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新屋建设中。



其二,不起争端。正月十七倡导和平和谐,不起争端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新年伊始,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开端,争端会破坏和谐的氛围,无论是家庭内部的争吵还是邻里之间的矛盾,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情绪。而且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争端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和个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势。

三、5不留:不留五种食物过夜

正月十七有不留五种食物过夜的讲究。这五种食物可能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体现了古人对食品安全和生活习惯的重视。



其一,不留剩饭。剩饭经过一夜的放置,容易滋生细菌。在古代没有现代的保鲜技术,剩饭如果食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一讲究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饮食量,避免食物的浪费,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身体健康。

其二,不留剩菜。剩菜和剩饭一样,放置过夜后会变质。特别是一些蔬菜类的剩菜,其中的硝酸盐可能会转化为亚硝酸盐,这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留剩菜体现了古人对饮食健康的朴素认识。

其三,不留肉类。肉类在常温下过夜更容易变质,滋生细菌和寄生虫。古代的肉类保存条件有限,所以不留肉类过夜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这也是为了防止因食用变质肉类而引发的疾病。

其四,不留蛋类。蛋类富含营养,但也容易变质。如果将蛋类留在常温下过夜,可能会被细菌污染,食用后会影响健康。这一讲究反映了古人对蛋类这种食物特性的了解。



其五,不留奶类。奶类在古代虽然不像现代这样普遍,但如果有奶类食物,也不留过夜。奶类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过夜后容易变质,这一讲究同样是基于对健康的考虑。

正月十七的“1不拜、2不起、5不留”这些讲究,虽然在现代社会看起来有些传统甚至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是民俗文化的瑰宝。这些讲究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对自然、对逝者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



朋友们,你们对正月十七的这些讲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见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