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虽然打工人已经开启了工作模式,但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还在持续。近日,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与河南卫视共同举办的“我们的春节”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活动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体验并制作了木版年画,直呼“精彩”!
▲东昌府木版年画艺人在印制年画。(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中国农耕时代的艺术代表,木版年画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题材广博,蕴含了中国的神话、戏曲、民俗等多种元素,具有深厚的艺术与人文价值。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等11个地市的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木版年画成为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不少学者将其视为文物进行收藏。
俄罗斯几代学者都重视搜集中国木版年画,其中就有一位我们熟悉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1906年,阿列克谢耶夫在北京访学时已经有意识地在收藏中国民间木版年画。1907年,他跟随法国汉学家沙畹踏上中国北方之旅。在游历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收藏中国各地的民间木版年画,最终搜集到的年画多达4000幅。阿列克谢耶夫还在杨柳青、朱仙镇、桃花坞等年画产地进行年画资料的搜集。在买画时,他经常向画工请教画中的“含义”。同时,他还把这些“含义”记在纸条上,并贴在年画的右边。这些记录对后来的年画研究极具价值。“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年画)充分地表现自己。”阿列克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纪行》中如此评价。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留学生体验武强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图片来自中新社)
另一位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延续了老师阿列克谢耶夫的研究。2009年,他主持编写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书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其中包含国内难得一见的红楼梦木版年画。李福清认为,“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广博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审美的重要载体。”
此外,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也是一位木版年画的“收藏达人”。他钟爱中国文化,广泛收藏了古琴、书法绘画作品以及书籍等珍贵文物,其中木版年画的收藏尤为丰富,多达70余幅。这些木版年画不仅色彩鲜艳、品相良好,而且工艺精湛,极具艺术美感。高罗佩曾在重庆生活过三年(1943-1946),与巴渝大地渊源颇深。2014年9月,高罗佩的子女决定将一批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父亲个人藏品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与展示。
说到这里,你是否被木版年画吸引?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综合中新网、《中国美术报》、《收藏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等
来源:汉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