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场消费盛宴。从热闹非凡的电影院,到熙熙攘攘的灯会,均在节后交出了亮眼的消费成绩单。这些数据的背后,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消费回流,本质是文化自信的回流。
先看电影市场,春节期间票房成绩斐然。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 年春节档新片总票房破 130 亿 ,截至目前,2025 春节新片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更是破 140 亿。
其中,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表现格外亮眼,在众多真人电影中脱颖而出,很多机构预测,其票房突破100 亿只是“时间问题”。以往西方动画特效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如今我们的动画电影能够取得如此佳绩,证明在电影技术层面我们已成功追赶,这背后是国人对国产动画技术、文化内涵的自信。
还有,据特卖平台唯品会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平台上的新中式女装同比去年春节增长 78% ,新中式童装销量翻倍;女士羽绒服增长40%;男士羽绒服增长25%。其中羽绒服卖得不错的基本上是波司登、雪中飞、鸭鸭以及安踏这些老资格国产品牌,并且在消费者构成中,95 后年轻人消费占比明显提升。
再把目光投向“非遗”消费。今年春节,非遗相关消费迎来大爆发,成为春节消费的一抹亮色。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5 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间,非遗商品订单量相比去年增长显著。
其中,95后和18 岁以上00后用户通过抖音团购非遗商品的订单量达到去年的 2.6 倍。还有在安徽黄山歙县,“鱼灯”相关短视频投稿量在春节假期同比增长 168%,带动歙县吃喝玩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4 倍。精美的鱼灯制作融合了剪纸、绘画、等多种非遗技艺,成为游客们争先购买的纪念品。
同样,在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封府等景区日均接待量超 10 万人次,景区内打铁花、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展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不少游客购买汴绣手帕、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产品,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不得不说,这个春节,消费市场的种种反馈已清晰地表明,消费者的心态、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单纯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在消费中寻求文化的共鸣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