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0

蛇年春晚7分钟的重庆“燃场面”,你看够了吗?央视元宵晚会上“非遗版”的重庆又惊艳亮相了!

2月1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中,“8D魔幻之城”重庆再次呈现4分钟的“燃场面”,除璀璨的夜景和沸腾的烟火外,还有一项项“非遗”集中登场,再次掀起一股漫向全国的“重庆热”。

晚会现场,从铜梁龙的腾跃到火锅香的飘散,从年画中的民俗到舌尖上的传承,山城的千年文脉与人间烟火,在元宵之夜迸发出夺目光彩。

“非遗版”的新重庆,凭什么让全国网友直呼“上头”?“出圈”的答案就藏在街头巷尾:非遗不是被供着的“老古董”,而是在火锅沸腾的烟火里。

流量密码:靠大舞台,更靠“共情力”

《上元欢渝夜》节目中,川江号子大气磅礴,喊出了重庆人的精气神;铜梁龙舞得霸气和炫美,迅速点“燃”全场;大足鲤鱼灯精美绝伦,像灵动的“鱼儿”在人群中穿梭;“团圆宴”中的10道非遗美食“穿屏”勾人馋虫……


央视总台元宵晚会上的重庆非遗“团圆宴”

一个个非遗表演轮番登场,也让大家再次感受到重庆的“非遗热”。

网友在为视觉盛宴啧啧称奇时,难免会唤醒骨子里的生活记忆:想起社区里大爷大妈举着龙灯闹元宵的“接地气氛围”,以及夜市摊主随手挂起的竹编灯笼透着的那股市井气。


一首川江号子唱出重庆人的精气神

大舞台带来了大流量!然而,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倚靠的能力基因恰恰在于它从未离开过生活——火锅店里师傅现场炒料的“非遗手艺”,榨菜摊前嬢嬢手起刀落的传统技法,甚至居民楼阳台晾晒的辣椒和竹帘,都是非遗的“活态展演”。

活在生活中的“非遗”,演绎出来有极强的“代入感”,也很容易激活流淌在骨子里的“共情力”。

网友说得好:“在重庆,非遗是闻得见、吃得着、摸得到的。”

时尚密码:让年轻人觉得“这很重庆,也很潮”

重庆深谙“老传统”需要“新表达”。

元宵晚会上,梁平木版年画被做成动画特效,弹幕刷屏“求周边”;秀山花灯舞者与街舞团跨界Battle,弹幕炸锅“次元壁破了”。

线下更绝!今年春节前,不少游客跟着国家级非遗传人徐家辉,在解放碑亲手体验木版年画拓印;转身逛到洪崖洞,顺手就可捧一碗垫江石磨豆花解馋;磁器口的老茶馆里,皮影戏被改编成麻辣江湖段子,让台下观众笑到拍桌。



元宵晚会中的重庆非遗

非遗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知识点”,而是年轻人打卡拍照、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振兴密码:政府“搭台”,老百姓“唱戏”

如何将更多非遗融进生活,打造响当当有辨识度的IP?

很显然,靠简单的“硬推广”难有吸引力,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政府牵头将非遗技艺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让“荣昌卤鹅师傅”“火锅炒料师”成了热门职业;社区组织“花灯擂台赛”“龙舞争霸”,大爷大妈成了民间文化代言人。

重庆还有更绝的做法!比如,把“非遗生活化”写进城市基因:轨道车贴勾画川江号子、荣昌夏布、涪陵榨菜等,火锅店墙上挂着“麻辣技艺传承谱系”,连菜市场的榨菜摊都贴着“非遗老字号”标识。


元宵晚会上的川剧变脸

换句话说,只有让老百姓觉得非遗就在生活日常中,IP才能真正活得长久。

不过,若想守住IP生命力,必须警惕“为非遗而非遗”——铜梁龙可以舞上央视,但更要能在街头巷尾的表演中看见它的魂;火锅可以成为城市名片,但精髓永远是巷子深处那口火锅的味道。

蛇年刚开始,重庆就以“出圈”的实力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登上多少次热搜,还在于一代代人是否愿意把它穿在身上、吃进嘴里、过进日子里。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陈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