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剪纸是民间以剪刀或刻刀在有颜色的纸上剪刻出带有美好寓意的花纹,用于装饰家庭、烘托春节喜庆气氛的工艺美术。剪纸工艺起源于西周,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陕西。”陕西剪纸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是陕西人庆贺春节的首选饰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工艺美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张贴位置的不同,陕西剪纸分为“窗花”“墙花”“门符”“灯笼花”“喜花”“炕围花”“门帘花”。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将具有美好寓意的红色剪纸贴在自家的窗户和门上,寓意红红火火、接福纳祥。

陕西剪纸主要分布在陕北的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宜川,关中的凤翔、富平、朝邑和陕南的汉中等地。陕北地区的人们多在窑洞居住,窗户多为“格子”造型。在这一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陕北地区的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在风格上呈现奔放豪迈、淳厚有力、粗中有细、纹路简单等特征。关中地区的剪纸在线条上以曲线为主,作品精妙秀丽,凤翔剪纸线条细如针尖,富平剪纸纹路流畅、色彩鲜明,朝邑剪纸形似皮影。陕南地区的剪纸在内容呈现上以植物为主,且作品尺寸较大。


剪纸的创作主体是勤劳智慧的劳动女性,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创造出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手工艺品。21世纪以来,陕西剪纸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除在春节期间张贴外,还与服饰、家具等跨界联名,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数木版年画,还看凤翔!”凤翔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最初是单色印画,随着刻版和印刷工艺的发展,木版年画由单色印画发展为套色印画。凤翔木版年画取材广泛,既有神话故事的人物、情节,也有日常生活所见之景。


新编《凤翔县志》中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南小里邰氏家族中有8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工艺。至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清道光年间,凤翔形成了以南小里村、北小里村和陈村镇为核心的商业化印画作坊,木版年画年产量达数十万张。

1929年,凤翔印画业初具规模,有六七十家画局,其中“兴”“盛”“记”字头的画局在市场上颇受欢迎。1936年,凤翔木版年画工艺臻于鼎盛,诞生了有着“金三裁”美誉的套银描金工艺。

抗战时期,凤翔木版年画服务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创作了很多激励同胞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翔木版年画再获新生。在主题选取上,积极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育成新道德、追求新思想、歌颂新时代的时代风貌。

好的艺术一定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接地气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凤翔木版年画主要服务于西北地区的农民群众,因群众而兴,也因群众而新。可以说,凤翔木版年画是了解陕西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