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是以面粉为原料,用一双巧手经揉、捏、点、修等步骤形成各种造型,然后上锅蒸制而成的面食。在陕西大地上,历史最为久远、风格最为独特、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面花还要属黄陵面花。黄陵面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形成、发展、演变与轩辕黄帝的祭祀礼密不可分。从功用上看,黄陵面花属于礼馍。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为了缅怀华夏始祖黄帝的功绩,并祈祷来年生活美满、五谷丰登,在民间祭祀活动中逐渐演化出了捏面花这一习俗。黄陵面花选料严格,讲究“隔年的麦子头箩面”,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心挑选的面粉捏出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各类动物和花卉。在不同的场合,黄陵面花的叫法不尽相同,也被称为“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等。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在发展演变中又与年岁活动紧密相连。黄陵当地素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黄陵家家户户便着手蒸面花,并将做好的面花供奉于灶前,期待灶王爷能多说好话,同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平安圆满。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黄陵当地的男性还会用面花供奉祖先、请灵敬灵。腊月三十,当地男性携带面花前往祖坟祭拜。祭拜仪式结束后,男性将一半面花埋于祖先坟前,然后将剩余的面花带回家与家人一起食用,以教导子孙不忘祖先开辟家业之功,警示后人要不断开拓进取。家中敬奉祖先牌位的面花数量为10个,取“十全十美”之意,且多采用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富贵寓意的造型。

每年正月十五,各家各户还会制作插花供和荞面灯。插花供是将捏制好的各类花卉点缀上色后,插在用绿色纸包裹缠绕的竹篦子或高粱皮制成的花杆上,再将整朵面花插入圆形的大白馍上,随后蒸制而成的礼供。从远处看,插花供仿佛苗圃中盛开的鲜花。当地群众携带自家的插花供前往灯会场地,将插花供垒放在灯山上,供少子女家庭抢福运(孕)。此外,女性还会蒸制四个荞面灯送至灯棚,灯棚主事人收下荞面灯后会送还一个,寓意归去前途光明坦荡、事业兴旺发达。


除年岁活动的面花外,当地还有生辰、寿礼面花,例如在婴儿满月时准备的老虎面花、小兔面花,寓意消灾辟邪、健康成长;还有在老人过寿时准备的寿桃面花、松柏面花,寓意福寿康宁、天伦永享……这些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黄陵,面花巧匠不计其数。每逢年岁活动,左邻右舍的面花巧匠集聚一堂,捏面花、唠家常,不仅可以展示大家的自我创造能力,还为增添邻里感情、相互学习面食制作技巧提供了良机。黄陵面花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富有创造精神的头脑捏出了这一极具艺术性的面食,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和趣味,体现了黄陵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为一体,贯古穿今、历久弥新。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