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高密夏庄镇的一间农舍里,70岁的齐传新正伏案雕刻着一块梨木板。刻刀起落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喜鹊跃然木板之上。作为“顺兴齐记”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齐传新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将千年“祥和”刻进了时代脉络,也让高密木版年画从乡土记忆升华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齐传新的艺术基因深植于高密东北乡这片民间艺术沃土。他自幼跟随祖父学习木版年画技艺,“小时候看爷爷刻版,就觉得那些线条像活过来一样,出神入化。”

齐传新回忆,幼时的他常蹲在祖父身旁,看刻刀在木板上游走,不知不觉间,雕版的技法烂熟于心。14岁那年,他已能独立完成整套刻版工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技艺“守门人”。


木版年画的制作需经选材、刻版、套印三大工序,其中选材最为严苛。在齐传新家中有一间小屋盛满了从各地收藏来的梨木,有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别看这些梨木其貌不扬,这可都是雕版的宝贝!”齐传新说,雕版用的木料非常考究,梨树的材质最好,但新料不行,只有存放十年以上的老木料,才能不变形不收缩,保证刻出的版、印出的画达到最好的效果。


刻版时,齐传新讲究“阳刻为主,阴刻为辅”,以黑白对比突显木刻刀的独特效果。他的作品线条挺拔硬朗,人物造型逼真,《水浒传》《红楼梦》《状元游街》等题材年画,既古朴稚拙,又充满乡土生活气息,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民俗艺术珍品。

高密木版年画的魅力,在于其繁复的套色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寓意。齐传新介绍,一幅年画需经4至6次套色印刷,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颜色艳而不俗。例如《连升三级》需以墨线为骨,依次套印红、黄、绿等色,最终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图案。齐传新的创新也为传统注入活力,几十年来,他一直进行木版年画的创造性探索,他所刻的套色版子不用对套,这使得新手也能自行套印,大大降低了套色印制版画的难度。除了技艺上的革新,他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将这种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过年这个特定时间。

齐传新的刻刀不仅刻出了乡土情怀,更刻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传播之路。2017年,他带着年画登上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2019年,在韩国首尔的“山东文化年”活动中,木版年画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国观众惊叹于中国匠人“以木为纸、以刀为笔”的技艺,而齐传新则用“一版一色”的演示,让木版年画跨越语言壁垒,引得对方连连称赞。


面对机械化印刷的冲击,齐传新始终坚信“手工艺的温度是机器无可替代的”,他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个人账号,用于展示推介木版年画,吸引了很多Z世代粉丝的关注,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把逐渐趋于小众的木版年画展示给更多人。

齐传新坦言:“最大的愿望是把高密现存的老版年画全部翻刻一遍,给后人留下完整的样本。”

为此,他常年奔波于乡村与城市之间,一边教授技艺,一边将老版整理复刻,用行动诠释“守艺人”的担当。

从家族作坊到国际舞台,从乡土记忆到文化符号,齐传新手中的刻刀不仅雕琢着木版,更刻写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正如他所说:“木版年画是老祖宗给咱留下的宝贝,我不能让它在我手上丢了,得想法子让它继续发扬光大。”这份坚守,让木版年画的“年味”穿越千年,在当代依然鲜活如初。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