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物里,谁最无情?
典型的人物有两个,一是薜宝钗,另一个是惜春。
但二人的无情有区别,曹雪芹说薛宝钗自娘胎带出一股热毒,于是就用冷香丸去压制,她做人行事只讲现实不讲人性,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个冷心的冷美人儿,所以,宝钗的无情是冷酷的无情。
惜春不同,尽管婴儿时就失去母亲,贾敬常年住在道观,和没有也差不多,情感缺失上和湘云、黛玉类似。
但她幼时和普通小姑娘并无二致,送宫花一回,送到惜春时,她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嬉戏,又问管家庙的事,又调侃自己刚说了去做姑子的话。
就是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回,贾母还派给她一个画大观园的差事,这几乎是一个大工程,而入画是主角。就性情上说,迎春似乎都要比她更加沉默一些。
读者第一次感到惜春性情上的冷漠,是抄检大观园之后,因为一些误会,惜春坚决不要她的丫头入画了,要求嫂子尤氏将她带回宁国府。
很多读者似乎从这时才真正关注一下惜春,感受她心如铁一般的冷漠,她决绝而又坚定,入画从小跟着她,说是主仆,以贾府的传统,这是将来要随她出嫁的,就像平儿之于凤姐、紫鹃之于黛玉。惜春对嫂子尤氏更是不客气,冷言冷语、冷面冷心,大清早的,尤氏就在小姑子这里受了一顿气。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读者应该想一想,惜春原本是宁国府的小姐,可是她常年也没有回过宁国,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去看原著,贾敬殡天,整个家族的人都去宁府了,贾母从皇陵回家连杯水都没有喝就去了贾敬的灵前,抱着尤氏贾珍大哭了一场,小说可是写到了惜春,她的确没有进宁国府的门。
亲爹死了,女儿连灵前也不去,这岂不是太奇怪了?!
黛玉入府时,也就六七岁,探春还要更小,惜春就不用说了,尚在幼年。她应该是从婴儿时期就在荣国府和贾母跟前养大。
但是,她是宁国府的小姐,是贾敬的女儿,有爵在身的三等威烈将军贾珍的胞妹,是贾蓉唯一的亲姑姑,就这些人,每天忙忙活活,可曾想到,这个从小失了父母的幼女缺乏亲情血脉的关怀、照顾和疼爱?
惜春是怎么长大的?贾母疼她,至少宝玉、黛玉、探春排在她前面,后面来了一个宝琴都比她受重视,迎春也可怜,但到底贾赦邢夫人常见,惜春呢?她真正是奶母嬷嬷丫头们养起来的。她心情好不好,一个侯门千金的天真烂漫和安全感根本就没有出处,怎能要求她有正常人的温情?
不是惜春与亲人疏离,而是她的亲人根本就是将她忘了,贾珍、尤氏、贾蓉可以说来荣国府多得很,不说天天来吧也差不多,说她们不会关心人吧,秦可卿病了,整个贾府搞了个沸反扬天,贾母每次有个头疼脑热,贾珍都紧张的不得了,比贾政有责任心的多了,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想起来,他还有个小妹妹寄养在荣国府,兄妹两个似乎也从来没有见过面。
所以,最初的惜春是很正常的,很活泼的,但是她渐渐长大,发现家族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爱她、关心她的。长在深造大院的千金小姐不像今天可以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学习和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她连大门也出不去,她的圈子就是一群奴才,家里集体活动虽多,但关注点也轮不上她,她比迎春更加透明,就算贾环也比不上,毕竟贾环可是在亲生父母的跟前长大的。
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真的爱她,她也就不会去关心他人和爱他人,或者她懂她也不会去做,凭什么呢?
惜春是非常可怜的,可怜在于,她目睹了人性的丑陋后,她干净的内心被污染了,她知道宁国府的那些丑事,她和嫂子尤氏说:自己不方便去宁府了,况且有人议论多少不堪。什么不堪呢?不就是连猫儿狗儿也不干净的故事吗?
这一句击中尤氏心病,质问惜春,为什么不反驳,惜春说自己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哪有寻是非的?是啊,惜春用她冰冷的外表,给尤氏提个醒,而且这时她已是去意已决,所以,才要将入画遣送回宁府,她这几乎是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惜春可能是对佛法了解最多的一位姑娘,她的这些举动,也算是对于家族最后的留恋和责任了。
在她成长的过程里,充斥的就是冷漠,接收到的亲人的信息都是肮脏的,她的价值观早就被重塑过了,对家族的信仰或许早已被击垮,她终于以冷漠示人,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然后六亲不认。是冷血吗?不是,谁不渴望亲情温情友情?自己成长中的那些关键时间、那些关键的坎儿,她找不到任何一个人,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来问问她,那些最亲的人只是名义上的,心早就凉透了。
贾府大厦将倾前,惜春是主动先离开的,当初的惜春早就死了,心死了,这个世界上无人留恋她,她也没有必要留恋任何人,只有心中的佛法和午夜的木鱼或许还能为自己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