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这部宏大的文学巨著中,人物命运多舛,情节扑朔迷离,而秦可卿的病情及其背后的真相,更是引人深思。通过细品原著中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秦可卿的病,实则暗藏着她多次流产的悲痛经历。
秦可卿的病状最初是由尤氏透露的:经期两个多月没来,懒得动,话也懒得说,眼神发眩。这些症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怀孕,但大夫已经明确表示并非喜脉。
然而,接下来的情节却愈发令人疑惑。多位太医前来诊治,却对秦可卿的病情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喜,有的说是病,甚至有的说并无大碍,有的却担心冬至时节会有变故。这一反常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要知道,这些太医可不是江湖游医,而是宫廷中的御医,连喜脉都诊不出来,实在说不过去。这里,我们不得不怀疑,太医们的诊断或许受到了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敢轻易下结论。
直到冯紫英推荐的名医张友士出现,才为秦可卿的病情下了定论。他指出,秦可卿的病是“思虑太过,忧虑伤脾,肝木太旺,所以经血不能按时而至”,总结为“水亏木旺”。这一诊断,无疑揭示了秦可卿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那么,秦可卿到底在思虑些什么呢?
她曾对王熙凤说过:“治得病治不得命……不过是在挨日子。”这句话,透露出秦可卿对自己病情的绝望,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她深知自己的病根在于内心的痛苦,即使病好了,内心的伤痛也难以愈合。
张友士在诊断时,还提到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是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
这里的“初次行经”四字,成为了破解秦可卿病情的关键。
“初次行经”通常指的是女性的月经初潮,但张友士此言显然另有所指。结合秦可卿的病情和时间线,我们可以推断,这里的“初次行经”实际上指的是秦可卿在流产或分娩后,哺乳期结束后的第一次月经恢复。
通过倒推时间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月二十号左右,秦可卿可能结束了哺乳期;五月二十号,她迎来了孕后的“初次行经”;六月二十号,月经开始不来;八月二十号,秦可卿病倒。这一系列时间节点,揭示了秦可卿病情的根源在于四月份的流产或分娩。
秦可卿有孩子吗?
原著中并未明确提及,但贾珍在秦可卿去世后曾说:“长房内灭绝无人了。”这句话,结合清朝皇室的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秦可卿并没有留下存活的子嗣。这意味着,她可能经历了多次流产或分娩,但孩子都未能存活。
张友士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问婆子:“大奶奶从前的行经日子问一问,但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婆子的回答是:“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
这说明,秦可卿从前的经期就经常延长,很可能是因为多次流产或分娩导致的身体损伤。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可卿的病,实则是流产之痛。她多次怀孕,但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流产或孩子夭折,这使得她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煎熬,最终引发了身体的病变。
这一结论,不仅解释了秦可卿病情的反常和太医们的犹豫,也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而秦可卿的现实原型,很可能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嫡皇后富察氏。她同样经历了多次流产和分娩的痛苦,最终因悲痛过度而离世。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以她的悲剧命运,映射了现实中富察皇后的不幸遭遇。这部文学巨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让我们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