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开篇就写到了元宵节,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恰恰就在元宵节丢失,这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笔墨。

这样一个普天同庆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原本应该一家人欢度元宵,赏灯猜谜,乐享太平,曹雪芹偏偏要扫大家的兴,于大喜之中伏大悲,他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提到这么一句俗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意思是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点后,就会陡转直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正所谓,物极必反。对于像元宵节、中秋节这样象征团圆的中国传统节日来说,正是代表着幸福团圆快乐的极点,而极点之后呢?必然会是遍布悲凉的离散哀音。

甄士隐夫妇元宵节失女,对于曹雪芹来说,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其实还只是一个引子,是一个象征,是“小巫”,是冰山一角,他真正要说的,是贾府这艘大船!

原文前八十回里,关于贾府过节,原原本本提到过两次元宵节,而且表面上都十分奢华富贵,处处繁花似锦,人人喜庆洋洋,可以说是贾府用来展示其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节点。




元春省亲,不管对贾府众人还是对当时的民间百姓来说,那都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事,是可以单独写进贾府族谱的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贾琏乳母赵嬷嬷曾说过当年江南甄家接驾的盛况: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

同理,元春省亲时,在轿内看到大观园内被布置的如此豪华,也曾“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可这种奢华又是必不可少的,贾府即便财力不济,勒紧裤腰带也得把这个面子挣回来。

更何况,元春身为贵妃,她代表的是皇家,贾府但凡敢怠慢一点儿,都会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一切都会按照制度所允许的最高标准接待。所以,即便已经走了下坡路,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

还是秦可卿一语道破元春省亲的真相: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但对于贾府之人来说,这种瞬息的繁华,却似乎可以持续一辈子炫耀一辈子;这种一时的欢乐,也似乎永远不会消失,可以抵御之后的无数悲凉和离散。

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出嫁的女儿正月十五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容易给娘家带来灾祸。而元春省亲恰恰又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种不祥之感也许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了贾府上方和元春心里。




世人看到的都是繁华,只有元春心里清楚,这荣耀因她而起,也会随着她的离开而消失。只是,在末世的狂欢中,贾府之人选择了自我麻醉,选择了沉溺在最后的欢乐中,不愿醒来。

对元春来说,她当然知道,这次省亲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省亲,既是皇家的恩宠,也是震慑、警告和敲打,而这对“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贾府之人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元春回宫后,从此再也没有露面,皇家给足了贾府脸面、荣耀和富贵,却也足以麻痹贾府那一干不肖子孙,让他们耽于享乐,安于现状,乃至于最终放松警惕,露出马脚,劣迹斑斑,从此大厦倾颓,子孙流散,万境归空。

戏曲舞台上那几句唱词最令人警醒: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三句话,可以说是对贾府百年富贵兴衰的最好总结,也是对贾母去清虚观打醮神前所拈那三出戏的最好注脚。

贾府第二次元宵,虽然没了元春省亲,但贾府之人似乎并没有受此影响,依然早早就掀起了节日的狂欢,从进入腊月开始,就为春节做准备,春节过后又开始想着筹备一个更加盛大的元宵节。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似乎越是要衰亡的家族和王朝,越是会上演无数次最后的狂欢,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使劲摇摆,接着唱歌接着舞,败亡了也值了。

甚至,曹公为此做了大量的铺垫,还直接在回目里写明“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对贾府来说,元宵、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开夜宴那都是常规操作,毕竟都是晚上才能尽兴玩的节日。

曹公虽然通篇没有写一个悲字,尽是一派祥和繁华景象,全是荣耀显赫门第,但到这次的元宵节,红楼梦故事过半,曹公即便再收着写,也早已抵挡不住汹涌而来的衰亡之音和离散之相了,因为这悲凉和离散早已在来的路上。

如果说元春省亲时的那个一哄而散的关于炮仗的灯谜,还只是让贾政猛然心惊了一下,并没有惊动贾府的更多人。那么到了第二次元宵,曹公干脆直接借王熙凤之口,多次提到了离散。贾府之人再不醒来,这个赫赫扬扬了百年的贵族,就真的要散了。




此时的贾府,在一个人丁兴旺,家族昌盛的假象笼罩之下,开始了又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末世的狂欢,人人喜欢那个寓意多子多孙多福的段子,人人爱听那个笼子放炮仗的笑话,只是从来没人想过,有一天整个贾府也会像那个笑话一样,轰然倒塌,子孙流散,一哄而散。

这种末日的警醒,贾政感受到过,秦可卿提醒过,贾探春悲愤过,贾母也从被抄的甄家中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只是他们,都无力改变积弊已深的贾府,这艘大船早已千疮百孔,在明知前有冰山阻隔之时,也早已难以调头,伴随着下坡的加速度,碰撞和沉没早已无法避免。

我相信,这是曹公的真实经历,我更能感受到,他在写下这“满纸荒唐言”时胸中淤积已久的“一把辛酸泪”,这是家亡血史,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创痛,是时时会隐隐作痛的伤疤。多年后,他依然难以释怀,于是将其改头换面,幻化成了红楼梦里的贾府,以警醒天下更多不肖子孙。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