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热闹的庙会,是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一场接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民俗表演……
乙巳元宵节,非遗里品年味、忆乡愁。
这是2月12日早上北京北顶娘娘庙前,白纸坊太狮表演现场。新华社记者李明辉 摄
正月十五一早,春寒料峭。北京国家体育场南路人头攒动,马路牙子上挤得满满当当。
北京的狮舞(白纸坊太狮)、浙江的龙舞(浦江板凳龙)等演出队伍汇聚北京中轴线,一场热闹的非遗展演巡游开始了。
白纸坊太狮团队的狮舞表演点燃现场气氛,四黄一黑五只太狮同时出场,凶猛粗犷、形神兼备,“小三样”“长五相”“单团式”“对头”等绝活儿引来一串叫好。
“去年,北京中轴线、春节申遗成功,今天又赶上元宵节,能在北京中轴线现场展示非遗绝活,别提多高兴了。”演出现场,狮舞(白纸坊太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敬伟难掩激动心情。
张女士带着儿子早早来到现场等候观演。“自从离开老家浦江以后,再也没看过家乡的板凳龙表演,听说今天鸟巢这儿有演出,太令人惊喜了,我特意带儿子来瞧瞧。”张女士一边说一边招呼身旁的儿子,“快看,这就是妈妈小时候元宵节的记忆!”
从除夕到元宵节,北京中轴线及延长线周边非遗传承推广活动红红火火,喜迎四方来客。厂甸庙会、东岳庙庙会、什刹海冰雪嘉年华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积极参与。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通过“非遗+”和“+非遗”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利用方式,带给大家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民俗展演闹红火,博物馆里过大年。
2月11日和12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元宵节专场活动,来自北京、山西、浙江、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非遗展演项目精彩上演。
陕西富平老庙老鼓的表演者们双手挥舞鼓槌,铿锵有力的鼓点尽显豪迈。甘肃凉州攻鼓子的表演者们以“滚法”击鼓,英姿飒爽。四川川北大木偶戏让真人等高的木偶做出旋转、变脸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这是2月12日早上北京鸟巢前,浦江板凳龙表演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明辉 摄
各地龙舞和狮舞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作为福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重头戏,高约3米、长达150米的连城姑田游大龙威风登场,这条巨龙是专门为本次活动制作的,凝聚了近30位福建手艺人的心血。四川泸州雨坛彩龙素有 “东方活龙”的美誉,彩龙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似要冲破云霄。江苏直溪巨龙历史悠久,表演者们巧妙摆出“天下太平”的字样。
“都是绝活,见功夫!”“看到了各地的民俗,这个年过得有滋味!”……一众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彩亮相,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与喝彩声。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多元化活动形式,让非遗走出场馆,走进大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天上明月,地上灯火,聚团圆时刻。
来上海豫园灯会,走进“万物美好 众生奇妙”的画卷,看山海灵兽齐团圆,赏奇妙生物喜安乐,一众灯组点亮元宵仪式感。
在河北廊坊霸州市胜芳镇,长达十米的“锦绣山河”灯组气势恢宏,苇塘边的“莲年有鱼”灯组灵动优雅……观众感慨:“每年一家人一起逛逛,就感觉这个年过得特别圆满了。”
花灯闪耀黄河岸,河南三门峡陕州灯会上,30米长卷轴形式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与城市文明的“黄河起源”灯组,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觉奇观。
灯贺中华,气象万千。2025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联动各地广泛开展“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据统计,全国开展灯会、灯彩项目非遗传承实践活动400余项,为各地群众和游客打造“灯会博物馆”。
赓续千年的文脉,流光溢彩的灯火,映照家国团圆、活力满满的中国。(记者周玮、杨淑君、李明辉)